词品说是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提出的语法理论之一。叶斯伯森认为:语言的词类只是指词本身而言,比如名词本身永远就是名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它的名词性不会改变;词类在词典里是可以注明的。词品则是指词和词的关系而言,在任何词的联结形式里,只要它是指称一人或一物的,都可以指出其中一个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词是附属的。这个首要的词是被另一个词限制或修饰的,而这主持限制的词仍可以受第三词的限制。因此,可以从词的相互关系里,按照它们受限或主限的不同,定出若干品级(ranks)来,如首品(primary)、次品(secondary)、三品(tertiary)等。因为叶斯伯森的《语法哲学》中不立四品、五品等名称,所以tertiary王力就称为末品。首品、次品、末品又称“三品说”。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根据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的词品说,把汉语词和词的组合关系分为三品,即首品,次品,末品。《中国现代语法》对三品的定义是:
凡词在句中,居于首要的地位者,叫做首品。
凡词在句中,地位次于首品者,叫做次品。
凡词在句中,地位不及次品者,叫做末品。
例如:
壮士骑马。
猎人打鸟。
这里的“壮”和“猎”是次品,“骑”和“打”也是次品。“士”和“人”是首品,“马”和“鸟”也是首品。
实词是对于实物有所指的,所以实词都是有品的;副词、代词也能有品。
词在词典里的时候,分类不分品;词在句子里的时候,分品不分类。
名词、形容词、动词,这三种纯粹的实词,原则上可以用于三品种的任何一品。
副词只能用于末品,但副词不等于末品。
代词能用于三品。
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认为:“咱们必须彻底了解词类和词品的分别。词类是每一个词独立的时候所应属的种类;词品是词和词发生关系的时候所应属的品级。咱们研究语法的时候,词品比词类更重要,因为在语言里,词是不能独立的,是必须互相发生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