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佛灭百余年后,于阿育王时,优婆毱多(英语:Upagupta)门下有五弟子,因各有异执,摩诃僧祇(大众)、昙摩崛多(法藏)、弥沙塞(化地)、迦叶维(饮光)、萨婆多(说一切有)纷然并立,于是律藏生五部之别,称为律分五部。佛灭二百年后分为十二部,佛灭四百年后分作十八部。
附于律藏中的佛传,根据《佛本行集经》,摩诃僧祇师称为《大事(英语:Mahāvastu)》,萨婆多师名《大庄严》,迦叶维师名《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师名《毘尼藏根本》。
根据《出三藏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
律分五部之说,出自于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大集经·虚空目分》、《大比丘三千威仪》、僧祐《出三藏记集》、《舍利弗问经》、《佛本行集经》。据信是支谦作的〈法句经序〉中,已有“五部沙门”一词,道慈〈后出中阿含经记〉提到“五部异同”,又鸠摩罗什译出的《佛藏经》亦提及“如来在世三宝一味,我灭度后分为五部”。
至唐朝时,义净三藏游历天竺后,说天竺相承,大纲唯四,大众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正量部(分出四部),总成十八部,在天竺时没有听过五部之说。又谓从说一切有部分出之三部,法藏、化地、饮光,不行于五天竺,唯乌长那国及龟兹、于阗杂有行者。
印顺法师认为分别说者重律,而分出“化地、法藏、饮光”三家律,铜鍱部位于海岛,与印度长年疏隔,故传者从略。大众部律不繁重,虽分派而通用一律。犊子部重论义,或许起初是与说一切有部同用一律。分别说之三家,加上大众、说一切有,成为五部。后来犊子部别成一律,即成六家。由于取舍不同,而有以大众部或说一切有部作为五部根本之差别。古今未见五、六之别,造成把大众部律记载成是从犊子部所出的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