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团龙补服,又称团龙补服,是清代多罗郡王以上的高级宗室、皇帝及诸皇子、或是外藩诸王才能穿着的补服,即在身前、身后、两肩上都各有一团龙纹补子,其中又分行龙、正龙两种花纹。而同时四团龙补服也作为清代大臣、将军、王公们,在立下大功时的赏赐物,一般是作为荣誉性质的物品,但也有例外,皇帝允许日常或重大场合穿着的情况存在。是清代一项很是高贵的荣誉赏赐,根据学者王彦章先生统计,有清一代近三百载,皇帝赏赐的次数约莫只有寥寥73次而已。
乾隆朝以前,清代的各项服装规制并未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因此在当时的四团龙补服上,常会出现行龙、正龙补子混用的情况,如清朝康熙皇帝的补服-“织石青缎四团金龙面袷褂”等衮服上都并非一定是正龙纹。就是在两肩为正龙纹,前后胸则是绣上双龙戏珠的行龙纹。
而从目前已知的清代四团龙补服,在乾隆朝的《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时分化为四种等级的形制。分别是皇帝穿的衮服,其形制是在四团正龙补子外,在两肩上还有象征帝王的日月章纹(即《尚书·益稷》中所言象征帝王的十二种章纹)及后方的万寿篆文。其二就是尚未封爵的皇子们所穿着的四团正龙补子。其三就是和硕亲王所穿着的前后正龙补子,两肩行龙补子。其四就是多罗郡王及亲王世子所穿着的四团行龙补子。
清朝有关皇帝和皇子等的补服、补挂,最早可以在《皇朝礼器图式》、《大清会典》等乾隆朝的书籍中,见到补服的明确规范制度,如下。
可见皇帝所穿着的四团龙补服是在青代的乾隆朝时正式规范其规制,皇帝的补服为“四团正龙补子”,再佐以各种象征皇帝的纹章和篆文,就成为了皇帝穿着在最外面的补服。而尚未封爵的皇子或是皇太子的补挂,则是相同的四团正龙补子,去除掉象征皇帝皇权的纹章和篆文。
可见清朝和硕亲王的补服在乾隆朝以前,是与皇帝皇子们一样的四团正龙补服。但到了乾隆朝时,和硕礼亲王昭梿所写的笔记《啸亭杂录》中及《乾隆朝大清会典》等记载中,就开始有了明显规制,虽说与皇帝皇子们一样前后胸都是绣上正面金龙,但是两肩上都改为侧身的龙纹,即行龙纹。使得和硕亲王及亲王世子的补服就成为了“两正龙两行龙补子”。
可见在乾隆朝以前,多罗郡王的补服还是两正龙两行龙的形制,但等到乾隆朝开始划分等级后,就将多罗郡王的补服改为“四团行龙补子”,即四条侧身的龙纹。
至于在往下层级的清代宗室贵族,就是所谓的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虽说还是以圆形补子为样式,但是却不再是五爪龙纹,而是改为四爪蟒纹,并且其团数也少了肩上的两个,变成只有前后胸的补子样式。多罗贝勒为“两团正蟒补子”,固山贝子则是“两团行蟒补子”。而再往下的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非宗室的民公、侯、伯等超品爵位,则更是不再能使用圆形补子,改为方形补子,即“两方正蟒补子”。
除了外藩宗室诸王以外,清代时还将赏四团龙补服当作一项殊荣给予立下大功的臣子,根据学者杨虎于《故宫博物院刊·清代赏四团龙补服述略》一文中所统计的资料,有清一代,获赏四团龙补服的大臣,一共有73位。
一共有4位。
一共有4位。
一共有19位。
一共有31位。
一共有5位。
一共有5位。
一共有5位。
一共有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