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而艺术

✍ dations ◷ 2025-11-11 12:51:57 #美学,前卫艺术,英语词语,拉丁文单字及词组

为艺术而艺术,是19世纪早期法国唯美主义运动口号的中文翻译。它认为艺术的内在价值,并且是唯一的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迂腐的、教导道义的或功利的作用。一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自身具有价值的”。“自身具有价值”这一词起源于希腊语‘autoteles’,意思是“自身是完整的”。在19世纪的法国运动中,这一个词被发展成为用来形容“内部导向”或“自我激励”的人的形容词。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术语有时还被用在商业中。印在狮子头顶金项圈上的拉丁版本的“为艺术而艺术”("ARS GRATIA ARTIS”),就成了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公司图标。

“为艺术而艺术”作为一个运动口号由法国著名的诗人及作家,皮埃尔·儒尔·特奥菲尔·戈蒂埃(1811–1872)最先提出。但是,他并不是第一个创造出这个短语的人。维克特·库桑(英语:Victor Cousin),本杰明·贡斯当和埃德加·爱伦坡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用到过这个短语。比如,爱伦坡在其论文《诗的原理》(1850)中就曾这样写道:

我们写诗仅仅是为了写诗,我们把这一点牢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将这一点作为我们创作的原则,就等于承认我们强烈地希望从这一行为中获得真正的诗的尊严和力量。基于这样的创作原则,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就会很快发现在世界上没有比我们创作出的诗更有尊严,更高尚的作品了。这首诗仅仅只是一首诗,一首为写诗而写出的诗。

“为艺术而艺术”是19世纪波西米亚的一句运动口号,它被用来反对约翰·拉斯金和后来那些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共产主义者所拥护的思想,即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其道德和教化的功能。“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艺术因其本身而具有价值,艺术的追求自证其名,不需要道德上的解释,并可以包含一些被视为道德中性或道德沦丧的元素存在。

事实上,詹姆斯·惠斯勒在16世纪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中为了昭示官方宗教的地位,摒弃了艺术原本的公认作用,写下以下这段话:“艺术应该远离一切谄媚的话语,它应当是独立的[…]仅仅提供视觉或听觉上的愉悦享受,而不应该与类似奉献、同情、爱、爱国情怀等情感混为一谈。” 

这一直接的论调同样表达了艺术家应该使自己的作品远离情感的观点。在这一观点中仅存的浪漫主义的痕迹就是艺术家应该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感官来主宰自己的作品。

这一直接的口号也与英国艺术史和美学运动中沃尔特·佩特及其追随者的观点有关。唯美主义运动的主旨是反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这一口号的第一次出现,是在1868年同年发表的两部作品中,即沃尔特在《威斯敏斯特评论》(英语:The Westminster Review)中有关威廉·莫里斯诗歌评论的部分以及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恩(英语: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的作品《威廉·布莱克》中有提及。沃尔特在其另一本深刻影响美学运动的著作——《文艺复兴史研究》(1873)中对这一口号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 

在德国,诗人斯特凡·乔治是第一个翻译这个短语("Kunst für die Kunst")的人。他还将这一短语运用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项目中,收录于他自己创办的杂志《Blätter für die Kunst》(1892)的第一卷中。他的这一观点深受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和他在巴黎遇到的一位法国象征主义学家的影响。在巴黎时,斯特凡是埃尔伯特·圣保罗的朋友并活跃于象征主义学家斯特凡·马拉美的交际圈中。 

法国小说家及传记作家乔治·桑在1872年提出“为艺术而艺术”是一个空洞的短语,是一句无意义的句子。她认为,艺术家“有责任为艺术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并将其传达给尽可能多的人听。”,并认为他们的作品是易于发现其艺术价值的。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认为没有艺术是仅仅为了艺术本身的。他质疑道:“所有的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它们难道不赞颂、不表彰、不选择、不强调什么吗?它们难道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或减弱他们对某样事物的评价吗?......艺术是生活最好的刺激物,怎么能把它理解成无意义,无目标,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呢?” 

现代后殖民时期的非洲作家如桑戈尔和钦努阿·阿切贝也批评这一口号是一个对于艺术和作品有这局限和欧洲中心论观点的口号。在“非洲黑人美学运动(英语:African aesthetic)”中,桑戈尔提出“艺术是有功用的”并且,“在非洲,‘为艺术而艺术不存在’”。阿切贝在其名为《尚在创作日》的文献及批评集中更尖锐地提出:“‘为艺术而艺术’这个口号其实就是一堆发臭腐坏的狗屎”。

瓦尔特·本雅明在其1936年的影响深远的论文《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文中谈及这一口号。他第一次提到这个口号是在谈到传统艺术领域在发展中遭遇创新时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在摄影领域。他甚至将“为艺术而艺术”这一个短语作为“神学艺术”的一部分,归类于社会层面问题。在这篇论文的收尾部分,本杰明还探讨了法西斯主义与艺术的关系。他所举的例子主要是未来主义学说及其该学科的先导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如未来主义学说的一大口号就是"Fiat ars - pereat mundus"(尽管世界很腐坏,让我们创造艺术!)本杰明还曾挑衅性地总结道,只要法西斯认为战争“能够重新唤起被科技改变了的认识中的艺术性喜悦”,那这就是圆满,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实现。

相关

  • 碳水化合物糖类(Carbohydrate)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广布于自然界。糖类的另一个名称为“碳水化合物”,其由来
  • 龙舌兰酒龙舌兰酒(西班牙文:Tequila),是墨西哥产、使用龙舌兰草的心(Piña,在植物学上,指的是这种植物的鳞茎部分)为原料所制造出的含酒精饮品,属蒸馏酒一类。通常提到龙舌兰酒时,可能意指的是
  • 康 乐康乐(1959年4月-),中国昆虫与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2017年6月,任河北大学校长。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原籍河北唐县。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获
  • 可耕地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地球上1亿4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3100万是可耕地,但目前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耕地流失的主因
  • 七氧化四铽七氧化四铽的化学式写作Tb4O7,它实际上是由十二氧化七铽Tb7O12和二十氧化十一铽Tb11O20组成的混合物。棕褐色无定形粉末,不溶于水,溶于热浓酸中生成铽(Ⅲ)盐类。七氧化四铽与1:
  • 库图佐夫行动86,064人429,890人波罗的海 – 黑海 – 北极 – (跳马 – PQ-17船团 – ) 1941年巴巴罗萨 – (比亚韦斯托克及明斯克 – 斯摩棱斯克 – 乌曼 – 列宁格勒 – 第一次基辅 –
  • 路易斯·穆尼奥斯·马林若泽·路易斯·阿尔贝托·穆尼奥斯·马林(西班牙语:José Luis Alberto Muñoz Marín,1898年2月18日-1980年4月30日),通称路易斯·穆尼奥斯·马林(西班牙语:Luis Muñoz Marín),波多
  • 大友黑主大友黑主(日语:大友 黒主/おおとも の くろぬし ,生卒年不详)是平安时代的歌人。姓村主,亦称大伴黑主。六歌仙中的一人。官位为从八位上、滋贺郡大领。《续日本后纪》中称他们一
  • 圆锥钟菌 O.F.Müll. (1775) (O.F.Müll.) Pers. (1801) (O.F.Müll.) Gray (1821) (O.F.Müll.) Kuntze (1898)可食用圆锥钟菌(学名:、英语:bell morel、thimble fungus),是羊肚菌科
  • 两种文化《两种文化》(英语:),是英国科学家和小说家C·P·斯诺,于1959年在剑桥大学瑞德讲座(英语:Rede Lecture)第一部分的标题。它的论点是“整个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被名义上分成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