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亨利·柏格森
✍ dations ◷ 2025-01-22 19:05:19 #亨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法语: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以优美的文笔和具丰富吸引力的思想著称。1928年,获得192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父母皆为犹太人。早在大学预科学校求学时,他就对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后,在同届学生中间,他显示出文学与数学上的独创性和卓越的才能。1888年他在《论意识材料的直接来源》论文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1889年他以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1900年起被委任为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柏格森于1913年赴英、美讲学,并任英国精神学会主席。1914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1919年他返回法国,进入法兰西语言科学院。此后从事国际事务和政治活动的研究。尽管教廷于1914年将柏格森的三本著作《论意识材料的直接来源》《物质与记忆》《创化论》列入禁书目录,
但他在晚年曾有意皈依天主教。他在1937年2月7日的遗嘱中写道:“我的思想总是使我更接近于天主教,在其中我看到了对犹太教的完美补充。”但他至死未受洗礼,原因是1930年代纳粹兴起,反犹主义再度盛行,他不愿抛弃被迫害的犹太同胞。1940年法国被纳粹击败并占领后,所有占领区内的犹太人都必须向警察局登记个人资料,柏格森在他的个人资料卡片上写下自己身份的关键字:“学者。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柏格森于1941年1月4日因支气管炎逝世。依照遗愿,丧礼上由天主教神父诵念祷文。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绵延”是自由的创造意识,其向上的运动创造精神,也创造生命的形式,因此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意识的创造过程,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绵延”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离开物质的没有相对静止的绝对运动。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柏格森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斯宾诺莎与康德的影响。普罗提诺亦对柏格森有所影响。对柏格森有所影响的,亦包括同时代的不少思想家,例如赫伯特·斯宾塞,威廉·詹姆士, Lachelier, Ravaisson,此外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神秘主义者。柏格森哲学的主要概念包括:la durée, l'intuition, l'élan vital,以及les rapports entre l'âme et le corps.在历程的实在观点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亨利·柏格森的哲学主张“绵延”( durée ) 观念,即变迁的实在。他认为不只事物的性质会变迁 (蓝色的事物变成红色,年轻的事物变老),生命本身的物质也会变迁;此外,他也认为概念是静态与片面的。当我们试着分析事物时,就扭曲并改变了事物;采取某一个观点,放弃另一个观点;冻结事物的时间却未能理解事物的发展,即事物的“生命”。分析必然无法令人满意,因为事物存在着无限的角度与无尽的片刻。亨利·柏格森是伯特兰·罗素逻辑原子论及其分析方法的竞争对手,即使只是间接对手。不过,与伯特兰·罗素其他对手不同是,亨利·柏格森不只是改变了分析方法,还坚持哲学应该完全拒绝分析。他告诉我们,形而上学是“免除特征”的学科,因此,形而上学家处于必须表达“无法表达之物”的困窘立场。此外,亨利·柏格森不只反对简单事实、简单事物与侦暺感官作用的观念,也反对哲学含有事实、事物与感官作用的观念。他的基本本体论是变迁本体论,其对象不是事物或事物性质的变迁,而是变迁本身,变迁自成一个整体。繁体本:简体本:1901年:普吕多姆 |
1902年:蒙森 |
1903年:比昂松 |
1904年:米斯特拉尔、埃切加赖 |
1905年:显克微支 |
1906年:卡尔杜齐 |
1907年:吉卜林 |
1908年:倭铿 |
1909年:拉格洛夫 |
1910年:海泽 |
1911年:梅特林克 |
1912年:霍普特曼 |
1913年:泰戈尔 |
1915年:罗曼罗兰 |
1916年:海登斯坦 |
1917年:盖勒鲁普、蓬托皮丹 |
1919年:施皮特勒 |
1920年:汉姆生 |
1921年:法郎士 |
1922年:贝纳文特 |
1923年:叶芝 |
1924年:雷蒙特 |
1925年:萧伯纳1926年:黛莱达 |
1927年:柏格森 |
1928年:温塞特 |
1929年:托马斯·曼 |
1930年:刘易斯 |
1931年:卡尔费尔特 |
1932年:高尔斯华绥 |
1933年:蒲宁 |
1934年:皮兰德娄 |
1936年:奥尼尔 |
1937年:马丁·杜·加尔 |
1938年:赛珍珠 |
1939年:西兰帕 |
1944年:延森 |
1945年:米斯特拉尔 |
1946年:黑塞 |
1947年:纪德 |
1948年:艾略特 |
1949年:福克纳 |
1950年:罗素1951年:拉格奎斯特 |
1952年:莫里亚克 |
1953年:丘吉尔 |
1954年:海明威 |
1955年:拉克斯内斯 |
1956年:希梅内斯 |
1957年:加缪 |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 |
1959年:夸西莫多 |
1960年:圣琼·佩斯 |
1961年:安德里奇 |
1962年:史坦贝克 |
1963年:塞菲里斯 |
1964年:萨特 |
1965年:肖洛霍夫 |
1966年:阿格农、萨克斯 |
1967年:阿斯图里亚斯 |
1968年:川端康成 |
1969年:贝克特 |
1970年:索尔仁尼琴 |
1971年:聂鲁达 |
1972年:伯尔 |
1973年:怀特 |
1974年:雍松、马丁松 |
1975年:蒙塔莱1976年:贝娄 |
1977年:阿莱克桑德雷 |
1978年:辛格 |
1979年:埃里蒂斯 |
1980年:米沃什 |
1981年:卡内蒂 |
1982年:马奎斯 |
1983年:戈尔丁 |
1984年:塞弗尔特 |
1985年:西蒙 |
1986年:索因卡 |
1987年:布罗茨基 |
1988年:马哈富兹 |
1989年:塞拉 |
1990年:帕斯 |
1991年:戈迪默 |
1992年:沃尔科特 |
1993年:莫里森 |
1994年:大江健三郎 |
1995年:希尼 |
1996年:辛波丝卡 |
1997年:福 |
1998年:萨拉马戈 |
1999年:格拉斯 |
2000年:高行健2001年:奈波尔 |
2002年:凯尔泰斯 |
2003年:库切 |
2004年:耶利内克 |
2005年:品特 |
2006年:帕慕克 |
2007年:莱辛 |
2008年:勒克莱齐奥 |
2009年:米勒 |
2010年:略萨 |
2011年:特朗斯特罗默 |
2012年:莫言 |
2013年:芒罗 |
2014年:莫迪亚诺 |
2015年:亚历塞维奇 |
2016年:迪伦 |
2017年:石黑一雄 |
2018年:托卡尔丘克 |
2019年:汉德克
相关
- 肝病肝病(英语:Hepatic disease、Liver disease)是指肝脏疾病,或是肝脏受损的症状。肝病种类超过一百种以上。症状包括黄疸及体重减轻。以下是一最常见的肝病:
- 缩胆囊素· extracellular space · axon · dendrite · axon initial segment · terminal bouton · axon hillock· neuron migration · release of cytochrome c from m
- 环利尿剂环利尿剂(英语:Loop diuretics),又称袢利尿剂,是利尿剂的一类。此类药物作用在肾脏中亨利氏环(英语:Loop of Henle)的上行支(thick ascending limb, TAL)。
- 变形虫界变形虫门是一类似变形虫的(amoeboid)原生生物。变形虫门的多数物种靠细胞内原生质的流动而移动。伪足类似于手指形状、边缘是钝的,所以称作lobopodia,直译为钝的伪足. 大多数是
-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英语:Mutualism)是指在生物界中某两物种间的一种互相依赖、双方获利的共生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长期的,包括物质接触或者生化联系。共生双方分开之后,一方或者双方将无
- 非维管植物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非维管植物(或作非维管束植物)是对没有维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植物(包括绿藻)的总称。虽然非维管植物缺乏此类特殊的组织,但一部分的非维管植物会有特化来在
- 1918年流感大流行1918年流感大流行(英语:1918 flu pandemic)是于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爆发的全球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此次疫情造成全世界5亿人感染,5千万到1亿人死亡,传播范围达到太平洋群岛及
- AAAD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英语: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EC 4.1.1.28;同义词:多巴脱羧酶、色氨酸脱羧酶、5-羟色氨酸脱羧酶、AAAD)是一个裂合酶。EC 1.1/2/3/4/5/6/7/8/9
- 哭泣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激动而流泪出声。亦有研究指出除人以外的其他哺乳类动物也会哭, 如狗和猫。哭除
- 爱留根纳裘安纳·斯哥德·艾儒吉纳(英语:Johannes Scotus Eriugena, c. 815 – c. 877),又称爱留根纳(Eriugena)是爱尔兰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他因为译注亚略巴古的伪丢尼修(Pseu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