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乌教派

✍ dations ◷ 2025-04-10 13:47:18 #非三位一体派,基督教异端,神学,基督论,阿利乌教派

阿利乌教派(英语:Arianism),又译阿利乌派,即阿利乌主义,是4世纪亚历山大港正教会的包加里教区长老阿利乌及其支持者的基督徒派别,故称阿利乌派。认为《圣经》的启示说明耶稣次于天父。阿利乌派拒绝使用“本体相同”这个词语去描述基督与上帝的关系,而是采用“本体相异”来描述。其教导在不同的大公会议中都斥之为异端。另外阿利乌也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产。

《圣经》及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早期的“教父”并未有所谓“三位一体”的教义。在阿利乌的争论爆发之前,所有神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承认子的地位低于父。自第四世纪初期,基督教历史却产生对上帝的不同解释和看法,并形成两大互相敌对的神学派系“亚历山大城”派系(亚历山大派)和“安提阿”派系(安提阿派)。

属于安提阿派的阿利乌,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城教会的长老和跟随在安提阿著名学者路迦诺门下学习。阿利乌的看重基督的人性,认为圣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基督不是神,也不是人,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而亚历山大派则认为独一的真神拥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存在于同一的本体(substance)中。

在公元318年或320年,阿利乌公开发表主张开始传播反三位一体的激进言论。阿利乌认为只有圣父耶和华不是受造的,而圣子及圣灵(圣神,或者道)都是受圣父所造的。因受到希腊化思想的影响,阿利乌认为上帝本身不能去创造物质的世界、神与人之间的距离实在是遥远到人无法与上帝有任何的互动及往来。阿利乌认为,圣子耶稣基督不是圣父,更不是人,耶稣拥有的只是一个人的“肉体”,但却没有人的“灵魂”在当中。而“道”,就是进入耶稣的身体,代替所欠缺的人类灵魂。

总的来说,阿利乌的教导强调耶稣基督是“神(上帝)与人之间”的半神,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不同于神,也不同于人,只是被尊称为神,但不是真的神。他阐扬基督是“曾有一时不存在的”。阿利乌坚持耶稣基督在各方面都与天父的本体和特性不同,耶稣基督也与人不同,耶稣没有人的灵魂,是次于天父的受造物──与父并非一体,与父的关系也不亲密;圣灵是一个地位不及父和子的个体。阿利乌派主张的《圣经》根据有《旧约·箴言》8:22:“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和耶稣曾在《新约·约翰福音》14:28说:“因为父是比我大的”。这些经文都是此派别主张的基础,既无论是从本性或权利方面,耶稣都不具有不朽、至高权威、完全智慧、良善和纯洁等的神性。

为了政治理由,在位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竭力维持国内的宗教和谐,并迅速制止一切反对的声音。君士坦丁可能并不了解神学家们所争辩的问题,但他显然认为神学争辩应该停息,教会的分裂应该停止。教会的统一于是也成了政治问题,他特地写了信去责备两派,但这封信并没有带出任何解决之道。在跟北非的多纳图派信徒及东部的阿利乌信徒接触后,君士坦丁便看出仅凭游说并不足以促成牢固合一的信仰。这成了后来在公元325年召开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原因。

阿利乌的教导激发了对基督的争论,其主张与亚历山大派相对。当时反对阿利乌教派主张的有著名教父亚他那修,他主张基督是与父同本体、同永恒、同等,圣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著名教父俄利根提出圣子“与父同永”,以“永远生出”来解说父与子的关系。由于两派的神学上的严重分歧,此神学争论便发展至无休止的论战。

公元320年左右,亚历山大港教会召开宗教会议,可惜会议无果。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开第一次的基督教大公会议(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以解决此神学争论。会议中亚他纳修和阿利乌各为自己所倡议派系站出来辩论,此外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提出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结果会议大多数支持亚他纳修,而拒绝签署的两位主教与阿利乌被驱逐,阿利乌教派被斥为异端(票数214:2至314:2)。会议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影响和监督下,全体主教签署通过有强制性的《尼西亚信经》,出席的主教们承认:“耶稣基督,圣而神者,为父所生,并非被造,与父同质。”

在会议结束后,东方教会的主教们多数因大公会议中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而拒绝《尼西亚信经》。大公会议没有止息争端,耶稣与天父的争论仍持续。亚他那修在公元328年接任亚历山大主教,继续主张“若以基督为受造者,就是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上帝联合”、“基督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和“基督与父同质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结束了阿利乌的流放,并恢复其职。其后,亚他那修更被流放高卢。君士坦丁晚年在优西比乌的影响下,曾转而支持阿利乌教派的缓和主张,将《尼西亚信经》的捍卫者马尔塞鲁以散布异端的罪名撤职。在君士坦丁大帝随后在神学态度的变更,以及和其后继位之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是倾向阿利乌教派的,因着他的偏向,使得阿利乌教派的势力又趁机盛行,兴起了三个支派:

⑴极端阿利乌教派──此派主张子在各方面皆与父不同,子可称为神,但是父与子的质不同,故亦称“非同质派”(Anomoeans),此意从希腊文anomoios(不同)而来。

⑵政治阿利乌教派──此派称子与父的质是“同类”而非“相同”,故亦称“类同质派”(Homoeans),此意从希腊文homoios(类同)而来。

⑶半阿利乌教派──此派称子像父同质,其实不然,故亦称“像同质派”(Homoiousians),此意从希腊文homoiousios(像似)而来。

直到公元380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二次大公会议的召开,对第一次会议所决定的基督位格,重予确定,圣灵被接纳为三位一体的神格,阿利乌教派再次被斥为异端。此时,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基本上已确立为正统教义。阿利乌教派从此大势巳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后在公元7世纪,当时在伊比利半岛最后一位信奉阿利乌派的君主改信天主教后,阿利乌派在历史上完全淡出。

阿利乌教派另一影响为大公会议立下规范。会议的结果虽然是专断的,一切的决定是由皇帝及皇帝顾问所操纵,然而,会议的文告却被承认为基督教权威的宣言。

目前华人基督教界有以下几篇关于该派文献的翻译:

相关

  • 高铁酸钾高铁酸钾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为K2FeO4。纯品为暗紫色有光泽粉末。极易溶于水生成浅紫红色溶液,静置时会逐渐分解放出氧气并沉淀出三氧化二铁的水合物,一般写作氢氧化铁,分解过程
  • Prsub6/subOsub11/sub十一氧化六镨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Pr6O11。该化合物中,有4个镨原子为+4价,2个镨原子为+3价。十一氧化六镨可由六水合硝酸镨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灼烧而得:硝酸镨和浓
  • 头部移植头部移植,是一种外科手术,其目的是将一个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部嫁接到另一个的身体上。头部移植曾经在狗、猴子、老鼠等动物上做过实验,但目前尚无在人类应用的记录。由于重新联接
  • 威妥玛式威妥玛拼音(Wei1 Tʻo3-ma3 Pʻin1-yin1,英语:Wade–Giles system),习惯称作威妥玛或威式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在英文中用罗马拼音于拼写中文官话读音的音译系统,发明
  • 毫秒脉冲星毫秒脉冲星(MSP),曾经被称为"反复脉冲星",是自转周期在1-10毫秒范围内的脉冲星,他目前仅能在微波或X射线的电磁波频谱的波段上被观察到。毫秒脉冲星的起源依然有些神秘,主导的理论
  • 国花国花是指一个国家用来作为自己国家象征的花。国花一般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别具意义,可能是当地特别著名的花卉。花]](代表日本皇室)||||||中华民国的国花是梅花。梅有三蕾五瓣,代表
  • 功能结构域蛋白质结构域(英语:protein domain)是蛋白质中的一类结构单元,是构成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基本单元。有些球形蛋白的一条肽链,或以共价键相连的两条或多条肽链在空间结构上可以区分为
  • 食盐进军食盐进军,又称为食盐长征,发生于1930年,为印度国父圣雄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之一。该抗争英国殖民政府的和平示威活动,于24日后获得局部性胜利。1930年初,殖民印度的英国政府制定
  • 海蒂·拉玛海蒂·拉玛(英语:Hedy Lamarr,1914年11月9日-2000年1月19日),出生于奥地利,犹太人后裔,美国演员。展频(Spread Spectrum)技术的共同发明人,为现代许多无线通讯系统包括无线局域网络与移
  • 蛔虫总科蛔虫总科(学名:Ascaridoidea)是蛔目之下的一个总科,由5个科组成,包括有:在Levin(1968)关于人畜寄生线虫的分类系统,当时的蛔目仍未包括今日小杆目的物种。当时的蛔总科由下列三个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