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纳级(德语:Arcona-Klasse)是普鲁士海军于1850年代至1860年代建造的五艘盖甲板护卫舰所使用的船级。该船级由首舰阿科纳号、瞪羚号、菲内塔号(德语:SMS Vineta (1863))、赫塔号(德语:SMS Hertha (Schiff, 1864))和伊丽莎白号(德语:SMS Elisabeth)共同组成;舰只命名没有遵循任何特定的模式。阿科纳级分为三个批次建造,其尺寸和主机功率各有不同,但舰载武器主要由二十八门68磅炮组成。它们旨在投入海外担任驻地舰(德语:Stationsschiff),以保护普鲁士和德意志的利益并作进一步的力量投射——通常是在炮舰外交的基础上于海外设立的基地服役。
该级舰于1859年至1869年间依次入役,于1870年代主要执行海外派驻任务,尤其是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区。到1870年代中期,同级的前四艘舰均撤出前线服役并改作训练舰使用,并于1884年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后出售拆解。惟伊丽莎白号一直服役至1887年,在后来德国设于非洲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多次宣示主权,并且是帝国海军巡洋分舰队(德语: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的一分子;它自1887年起充当废船(德语:Hulk (Schiffstyp))使用,直至1904年在斯德丁拆解报废。
19世纪50年代,普鲁士海军为了对付假想敌丹麦,于1855年开始制定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其中采用螺旋桨推进方式的机帆动力并用、木制结构的盖甲板护卫舰、平甲板护卫舰和通报舰三种舰型,成为德国巡洋舰的鼻祖。采购这些舰只的原因是,随着普鲁士的贸易利益在亚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的海外市场上扩张,它们在那里与其他欧洲列强的利益发生冲突,后者便将普鲁士公司排除出其海外利益的活动之外。因此,海军司令部决定以从英国置换而来的风帆巡防舰忒提斯号(英语:HMS Thetis (1846))为蓝本设计阿科纳级舰只,使之不仅配备蒸汽动力的技术创新,而且还配备具有相应大巡航半径的传统航行设施,能够胜任所谓的“驻地舰(德语:Stationsschiff)”职责以保护普鲁士和德意志的利益,并作为进一步的力量投射——通常是在炮舰外交的基础上于海外设立的基地活动。
阿科纳级是自勃兰登堡海军(德语:Kurbrandenburgische Marine)时代以来在普鲁士建造的第一个大型军舰船级。所有同级舰均由但泽王国船厂(英语:Kaiserliche Werft Danzig)承建,但分为三个尺寸略有不同的建造批次。其中阿科纳号和瞪羚号为第一批次、菲内塔号(德语:SMS Vineta (1863))和赫塔号(德语:SMS Hertha (Schiff, 1864))组成了第二批,伊丽莎白号(德语:SMS Elisabeth)为最后一批。它们也是德意志邦国建造的首批配备蒸汽机的舰艇。
阿科纳号和瞪羚号的水线长和全长分别为63.55米和71.95米,有13米的舷宽以及5.55米的前吃水和6.35米的后吃水;其标准排水量为1,928吨,满载时则可达2,391吨。第二批次的舰只略长,水线长和全长分别为65.5米和73.32米,舷宽12.9米,最大吃水6.53米,设计和满载排水量也分别增至2,113吨和2,504吨。伊丽莎白号作为第三批建造的产品,水线长和全长分别为71.5米和79.35米,舷宽13.2米,最大吃水6.40米,是同级最大的舰艇;其设计排水量为2,454吨,满载时则高达2,912吨。全部五艘舰的舰体均为鳞状搭造(英语:Clinker (boat building))的横向框架木制结构,并嵌有铜板,以保护木材在海外长时间巡航时免受生物淤积的侵害,因为在长途航行中无法进行定期维护。
阿科纳级舰只的标准船员编制(英语:Ship's company)为35名军官和345名水兵。每艘同级舰都可携带一些未指定类别的小型舰载艇(德语:Beiboot)。它们都是优秀的海船,在螺旋桨运作和平舱的情况下,其操纵和转向能力非常出色,惟需要使用大量帆具。若采用蒸汽动力,则在恶劣海况下会有显著的速度损失。
阿科纳级护卫舰由一台卧式两缸双胀蒸汽机(英语: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动力,用以驱动一副直径为4.8米的双叶螺旋桨。蒸汽由分布在非密闭式轮机舱(德语:Maschinenraum)和锅炉舱(德语:Fire room)内的四台燃煤火管锅炉(英语:Fire-tube boiler)提供,它们通过管道引入舰舯部一座可伸缩的烟囱(英语:Funnel (ship))内。除了不受风力的影响外,蒸汽机还可通过蒸汽动力蒸馏器为舰只提供独立于陆地上的饮用水。作为辅助动力,这些舰只各配备有一套总帆面积(德语:Segelfläche)为2,200平方米的全帆装索具。
由于蒸汽机的供应商各不相同,因此各舰之间的额定功率亦略有不同。其中阿科纳号的功率为1,365匹指示马力(1,018千瓦特),最大航速12.4节(23.0千米每小时);瞪羚号的功率为1,320匹指示马力(980千瓦特),最大航速12节(22千米每小时)。这两艘舰的贮煤量为220吨,能够以11节(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的巡航1,150海里(2,130千米)。菲内塔号和赫塔号的额定功率分别为1,580匹指示马力(1,180千瓦特)和1,510匹指示马力(1,130千瓦特),最大航速分别为11.7节(21.7千米每小时)和11.5节(21.3千米每小时),它们的贮煤量为190吨,能够以11节的速度巡航1,350海里(2,500千米)。伊丽莎白号则拥有比任何姊妹舰都强大的动力,达到2,440匹指示马力(1,820千瓦特),最大航速12.1节(22.4千米每小时)。由于贮煤量提高到240吨,其巡航半径明显增强,能够以10节(19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航行1,990海里(3,690千米),或以12节(22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的航行1,020海里(1,890千米)。
竣工时,阿科纳号、菲内塔号和赫塔号装备有二十八门68磅滑膛炮,瞪羚号和伊丽莎白号则是以六门68磅炮搭配二十门36磅炮作为主舰炮;所有这些火炮均为前装式。自1869年起,它们被十七门150毫米22倍径箍炮(德语:Ringkanone)和两门125毫米23倍径箍炮所取代,这些是更具现代化的后装炮(英语:Breechloader)。其中150毫米炮的射程为5,000米。
首舰阿科纳号于1859年入役后率先用于海外部署,并参加了普鲁士远征东亚(德语:Preußische Ostasienexpedition)的行动。自1862年起,瞪羚号也开始承担这一职责。在普丹战争期间,只有阿科纳号和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的菲内塔号积极参战,其中阿科纳号在亚斯蒙德海战(英语:Battle of Jasmund (1864))时曾担任普鲁士分舰队司令、海军上校爱德华·冯·雅赫曼(德语:Eduard von Jachmann)的旗舰。1868年,菲内塔号成为普鲁士海军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军舰。所有同级舰都未积极参与普奥战争或普法战争。至1870年代,这些舰只继续执行海外派遣任务,尤其是在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区。
早在1869年,阿科纳号就被用作海军学员的教学舰,并从1873年开始以此身份完成了环球航行。从1874年6月到1876年4月,瞪羚号也进行了环球航行,但这是出于科学研究目的而完成的,主要是为了在凯尔盖朗群岛观察1874年的金星凌日。到1870年代中期,前两个批次的同级舰均已撤出前线服役并改作教学舰,它们于1884年正式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其后出售拆解。只有伊丽莎白号一直服役至1887年,在后来德国设于非洲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多次宣示主权,并且是帝国海军巡洋分舰队(德语: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的一分子;它自1887年起充当废船(德语:Hulk (Schiffstyp))使用,直至1904年在斯德丁拆解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