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小波变换

✍ dations ◷ 2024-12-22 09:04:49 #小波转换

复小波变换或复小波转换(Complex Wavelet Transform)是一个离散小波转换(DWT)的复数形式延伸。

它是一个二维小波变换,它提供多分辨率,稀疏表示,以及图像结构的有益特性。另外,他还提供其幅度的高度移位不变性。

在图像处理中使用复小波最初始于1995年,由 J.M. Lina 和 L. Gagnon用多贝西正交滤波器银行的框架。然后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教授Prof. Nick Kingsbury 归纳于1997年。在计算机视觉的区域中,通过利用可见的内文的概念,可以快速地集中于候选区域,其中可以发觉到有兴趣的项目,然后通过复小波变换计算那些被选定的特定区域。这些附加且非必要的特征,在精确的检测和识别更小的物体非常有用。同样地,复小波变换可以应用于类似检测皮质的活化素,另外的时间独立成分分析(TICA)可用于提取底层独立来源,其数量由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然而,复小波变换的一个缺点是这种变换是,相较于可分离的离散小波转换(separable DWT),它显示出 2 D {\displaystyle 2^{D}} and tree )。

如果使用的其中一个滤波器被特别设计与其他的不同,则有可能一边的离散小波转换会得到一个实数的系数,而另外一边则会得到一个虚的系数。


两个这种冗余为分析提供了额外的资讯,但使用了额外的计算能力为代价。它也提供了近似移动不变性(不像离散小波转换),但仍允许信号的完美重建。

而滤波器的设计对这个转换的运算正确性而言特别重要,以及其必须的特性要有:



相关

  • 虫霉菌目虫霉目(学名:Entomophthorales)亦作虫霉菌目,是真菌界的一个目,原本属于接合菌门,近期分类地位多次改动,许多研究者将其独立成一个门。虫霉菌目中大部分的种对昆虫有致病力,其中一些
  • 49,XYYYYXYYYY综合征(英语:XYYYY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Y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中度至重度智能障碍、言语延迟、肌张力低、巨脑室、脑白质异常、脊柱侧弯、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肘外翻、
  • 蚊科(学名:Culicidae)是昆虫纲双翅目之下的一个科。该科生物通常被称为蚊或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绝大多数蚊科的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蚊则外寄生于其他生物表
  • 沙蚕约120种沙蚕(学名:Nereis),俗称沙虫,在福州称作流蜞,是多毛纲叶须虫目沙蚕科的一种环节动物。常栖息于泥沙中,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可作为鱼类、虾、蟹等动物的食饵。体长1
  • 低温杀菌法巴氏消毒法,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种类和它所含的微生
  • 南云忠一南云忠一(1887年3月25日-1944年7月7日),生于日本山形县,大日本帝国海军大将(死后追晋),太平洋战争时,任日本联合舰队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率领舰队参与偷袭珍珠港及中途岛海战而闻名
  • 三氟化氮三氟化氮(NF3)是卤化氮中最稳定的,可在钙的催化下由氨气与氟气制成。 它可以用作氟化氢激光器的氧化剂,半导体、液晶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蚀刻剂。曾被试做火箭燃料。
  • 张廖姓张廖姓是诏安客家人的一个双姓,但非复姓,而是两个姓氏的结合,血缘上是张公廖母。在台湾的廖姓家族可分为双廖(张廖姓)和单廖两种,单廖是单纯的廖姓,主要分布在新竹县、台北市和高雄
  • 满德尔菊石见内文满德尔菊石(学名:)是生存在晚白垩纪海洋中的一属菊石,由于非流线型的外壳,满德尔菊石和其近亲的游水能力可能很差。其化石分布于欧洲、美国、马达加斯加等地。满德尔菊石的
  • 光原爱神螺光原爱神螺(学名:)为爱神螺科原爱神螺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沙群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沙群岛的琛航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