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号交响曲 (布莱恩)

✍ dations ◷ 2025-04-26 22:26:15 #浮士德题材乐曲,交响曲,艺术之最

《d小调第1号交响曲》是英国二十世纪作曲家布莱恩的作品,又称为“歌德(Gothic)”。创作于1919年至1927年。这首作品的长度及所需的演出人数,于1974年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演奏时间最长和所需人数最多的交响曲。纵使现时已有其他作曲家所写的交响曲,长度和演奏时间都比本曲为长,不过若只论曾作公开演奏及被灌录成唱片的话,仍以本曲为纪录保持者。

全首交响曲由两部分组成,而每部分则再分成三个乐章(即全曲共有六个乐章)。第一部分为纯乐器演奏,时间约为40分钟;第二部分则加入声乐,演奏时间超过一小时。总演奏时间约为115分钟。乐谱于1932年由位于莱比锡的 Cranz 出版社发行,1976年再由United Music Publishers重印成袖珍总谱。不过两者的错误却非常多,另外亦沿用旧的编号,把本交响曲称为第2号交响曲(作曲家于1967年把自己的交响曲重新编号,《歌德交响曲》被编为第1号)。

值得一提是,1928年作曲家以本乐曲参加当年由Columbia唱片公司所举办,为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的作曲比赛,在英国赛区得到第二名,获得了50英磅的奖金;并获推荐到维也纳作总评(决赛的评判包括了卡尔·尼尔森和格拉祖诺夫等人),但最终得奖作品则为库特·阿特伯格的第6号交响曲。

作曲家将此曲献给德国作曲家理察·斯特劳斯。

本交响曲的乐队编制非常宠大。其中木管乐器最少需要32人;26位铜管乐器手;19位定音鼓及敲击乐手;以及超过80名弦乐手;多名键盘手;另外亦需要4组台下铜管乐小组;4个混声合唱团及儿童合唱团。布莱恩同时亦使用多款古乐器(柔音双簧管、巴塞管)及现代变种乐器(倍低音单簧管、低音小号、倍低音长号)。而第一部分所需要的乐手较少。

然而,作曲家容许在不影响音色及分办性下,可以减去2支小号及第2倍低音长号

由于它需要动用旳表演者实在过分宠大,首演要待至1961年6月24日于西敏寺大教堂内的西敏厅(Westminster Hall),由指挥布莱恩·费发斯(英语:Bryan Fairfax)及大量业余乐手作首演。1966年由布特爵士所领导的BBC交响乐团在伦敦皇家亚尔拔堂的演出才是第一次由职业乐团所演奏。当时布莱恩已经差不多近90岁。演毕时,全场都为布莱恩鼓掌。

2010年12月22日于澳洲布里斯班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由John Curro指挥昆士兰青年交响乐团(Queensland Youth Orchestra)的演出。是乐曲首次在英国境外的公开演出。,也跟上一次的公演更相隔长达30年。

2011年7月17日,乐曲由英国广播公司威尔士国家乐团(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等多个团体,在布拉宾斯(Martyn Brabbins)担任指挥下,再一次在英国逍遥音乐会中演出。这次演出,其实早于2010年12月时已被英国多个音乐网站开始流传,更指将会成为开场音乐会。最初,英国广播公司拒绝评论有关的报导。不过,随着官方网页于4月14日正式上载各场节目预先后,有关传闻亦最终获得证实。虽然这一场音乐会并非为开场音乐会,但无论演出日期、指挥和演奏乐团则完全吻合(乐队则除了原来的英国广播公司威尔士国家乐团外,还加入了英国广播电台音乐会乐团(BBC Concert Orchestra))。而座位门票亦在5月7日网络开售后10分钟之内便沽清。

《歌德交响曲》自完成至今,只作过数次的公开演出,这除了因为所动员的人数实在太多外,亦受其他因素所影响。

首先是乐谱问题,不论是1932年的首印版,还是后来的再印版,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错处(例如总谱第46页第1小节,节拍记号为5/4,但只有第2圆号内的节奏是足5拍,其他乐器均只得4拍;另外第47页第3-6圆号的修改,只是将错的涂走再用笔补上,连五线谱也不补回)、遗漏(特别是木管乐手须转换乐器时,根本不知道何时要转,总谱上亦没有标明是由哪位乐手须要转换)、错的记绿(如第一部分第二乐章,实际需要5名长笛手(总谱第49-51页),但首页却显示只须4位,不过由于第1,2长笛为齐奏,如果稍作调动,短笛手吹奏毕后马上换为长笛手亦可)等。由于鲜有演出的机会,因此发觉乐谱或分谱出现错误时,需要花上太量的时间去作出校正。

另一方面,布莱恩把《歌德交响曲》题献给理察·施特劳斯,因此他的配器手法和乐队规模都模仿了他的手法。但是,理察·施特劳斯的配器手法其实在学术界向来有很大的争议。他惯常将一条旋律交由多件乐器去齐奏(《阿尔卑斯交响曲》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这种配器的好处是能加强旋律的可听性,但反过来看,几种不同类别的乐器齐奏同一条旋律,亦失却了各种乐器本身的独特性。《歌德交响曲》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布莱恩采用了很多不常用的乐器,例如复用巴塞管,不过它的音色却于全曲中几乎被埋没在其他乐器声中,根本就没法听得出来(第二部分的第三乐章有一段9支单簧管成员的齐奏,或者还会听得到),中音长笛、倍低音单簧管等亦是如此,至于柔音双簧管在第二部分第三乐章最开头有一小段独奏,其实已算是非常难得。布莱恩虽然容许少部分乐器能够减去,但实际上,这些变种乐器如果由其他常规乐器顶替,亦不易察觉出有任何分别。可见布莱恩似乎跟理察·施特劳斯一样,过分追求宏大的乐队效果,但却选用的乐器的并没有全面的理解。

除了偶尔出现音符超出乐器的音域外,亦不难找出不合理的配器和写作手法:例如第四长笛手在第一部分第一乐章结尾,要在极短时间内不停转换短笛及中音长笛(总谱第32-39页);竖琴要在1拍内转换超过1个踏板,以及经常要在快板节奏中弹奏大量的16分音符(总谱第57页)外,在总谱第245页(练习编号#388)竟然要和管风琴、合唱团作最强声齐奏,又例如木琴在总谱第95页的加快段中,需弹奏多个1拍7连音半音等(这种写法和理察·施特劳斯在《莎乐美》中的“七重纱舞”的情况相近),都见作曲家的配器手法不成熟的例子。就算是职业乐手亦需花上颇长的练习时间,对于一个职业乐团来讲,这样做其实并也不划算。

布莱恩在第二部分动员了大量人力去演奏这首乐曲,但很多乐手其实都是长时间在闲置中,尤以四名独唱者为甚。女中音独唱段完全欠奉,其他三位也是象征式在不同乐章安排一小段的独唱段落,全曲亦只在开始时有一段四重唱,和第一乐章结尾联同合唱团的一个合唱而已。相比贝多芬的《第9号交响曲》或马勒的的《第8号交响曲》,独唱者的身份颇为尴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相关

  • 替普瑞酮替普瑞酮(Teprenone)是一种萜烯类衍生物,属于胃黏膜保护药,临床用于治疗胃溃疡。 它由卫材制药以Selbex(セルベックス)的商品名于日本首次上市,而在中国则由卫材制药以施维舒的商品
  • 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语: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位于法国巴黎。其前身为皇家药用植物园。19世纪其在科学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建立于1
  • compulsions强迫行为(英语:Compulsive behavior),又称作态行为,是一种重复与持续的行为,当事人无法由这种行为中获得益处或满足感,但难以停止去做这种行为的内在冲动。这类行为在一般人的身上
  • 十四世纪1301年1月1日至1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4世纪。14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时期。
  • 起亚起亚汽车株式会社(韩语:기아자동차/起亞自動車)是现代起亚汽车集团的子公司,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为韩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总部位于首尔。起亚成立于1944年,原名为“京城精密工业”,主
  • 边际成本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亦作增量成本(Marginal Cost 或 Incremental Cost),指的是每增产一单位的产品(或多购买一单位的产品)所造成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
  • 民族-国家与暴力《民族-国家与暴力》(英语:)是安东尼·吉登斯的名著。在本书中,吉登斯提供了一种对现代民族国家性质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其进行战争时的手段上的分析。本书英文版是由剑桥大学出版
  •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广播电视台(英语:ShanXi Radio TeleVision,SXRTV),由原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电视台和山西广播电视报社于2004年11月1日合并成立。该台目前拥有1000余名职工以及6个广播频率
  • 小林浅三郎小林 浅三郎(日语:こばやし あささぶろう、1891年4月1日 - 1974年3月7日)为日本陆军军人。最终阶级陆军中将。兵库县出身。本家务农・小林庄助的三男。凤鸣中学校毕业。1912年(
  • 保罗·贝蒂保罗·贝蒂(Paul Beatty,1962年6月9日-)是一位美国小说家及诗人。贝蒂1980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高校,及后分别在布鲁克林学院取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及在波士顿大学取得心理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