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号交响曲 (布莱恩)

✍ dations ◷ 2024-12-23 11:07:28 #浮士德题材乐曲,交响曲,艺术之最

《d小调第1号交响曲》是英国二十世纪作曲家布莱恩的作品,又称为“歌德(Gothic)”。创作于1919年至1927年。这首作品的长度及所需的演出人数,于1974年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列为演奏时间最长和所需人数最多的交响曲。纵使现时已有其他作曲家所写的交响曲,长度和演奏时间都比本曲为长,不过若只论曾作公开演奏及被灌录成唱片的话,仍以本曲为纪录保持者。

全首交响曲由两部分组成,而每部分则再分成三个乐章(即全曲共有六个乐章)。第一部分为纯乐器演奏,时间约为40分钟;第二部分则加入声乐,演奏时间超过一小时。总演奏时间约为115分钟。乐谱于1932年由位于莱比锡的 Cranz 出版社发行,1976年再由United Music Publishers重印成袖珍总谱。不过两者的错误却非常多,另外亦沿用旧的编号,把本交响曲称为第2号交响曲(作曲家于1967年把自己的交响曲重新编号,《歌德交响曲》被编为第1号)。

值得一提是,1928年作曲家以本乐曲参加当年由Columbia唱片公司所举办,为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的作曲比赛,在英国赛区得到第二名,获得了50英磅的奖金;并获推荐到维也纳作总评(决赛的评判包括了卡尔·尼尔森和格拉祖诺夫等人),但最终得奖作品则为库特·阿特伯格的第6号交响曲。

作曲家将此曲献给德国作曲家理察·斯特劳斯。

本交响曲的乐队编制非常宠大。其中木管乐器最少需要32人;26位铜管乐器手;19位定音鼓及敲击乐手;以及超过80名弦乐手;多名键盘手;另外亦需要4组台下铜管乐小组;4个混声合唱团及儿童合唱团。布莱恩同时亦使用多款古乐器(柔音双簧管、巴塞管)及现代变种乐器(倍低音单簧管、低音小号、倍低音长号)。而第一部分所需要的乐手较少。

然而,作曲家容许在不影响音色及分办性下,可以减去2支小号及第2倍低音长号

由于它需要动用旳表演者实在过分宠大,首演要待至1961年6月24日于西敏寺大教堂内的西敏厅(Westminster Hall),由指挥布莱恩·费发斯(英语:Bryan Fairfax)及大量业余乐手作首演。1966年由布特爵士所领导的BBC交响乐团在伦敦皇家亚尔拔堂的演出才是第一次由职业乐团所演奏。当时布莱恩已经差不多近90岁。演毕时,全场都为布莱恩鼓掌。

2010年12月22日于澳洲布里斯班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由John Curro指挥昆士兰青年交响乐团(Queensland Youth Orchestra)的演出。是乐曲首次在英国境外的公开演出。,也跟上一次的公演更相隔长达30年。

2011年7月17日,乐曲由英国广播公司威尔士国家乐团(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等多个团体,在布拉宾斯(Martyn Brabbins)担任指挥下,再一次在英国逍遥音乐会中演出。这次演出,其实早于2010年12月时已被英国多个音乐网站开始流传,更指将会成为开场音乐会。最初,英国广播公司拒绝评论有关的报导。不过,随着官方网页于4月14日正式上载各场节目预先后,有关传闻亦最终获得证实。虽然这一场音乐会并非为开场音乐会,但无论演出日期、指挥和演奏乐团则完全吻合(乐队则除了原来的英国广播公司威尔士国家乐团外,还加入了英国广播电台音乐会乐团(BBC Concert Orchestra))。而座位门票亦在5月7日网络开售后10分钟之内便沽清。

《歌德交响曲》自完成至今,只作过数次的公开演出,这除了因为所动员的人数实在太多外,亦受其他因素所影响。

首先是乐谱问题,不论是1932年的首印版,还是后来的再印版,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错处(例如总谱第46页第1小节,节拍记号为5/4,但只有第2圆号内的节奏是足5拍,其他乐器均只得4拍;另外第47页第3-6圆号的修改,只是将错的涂走再用笔补上,连五线谱也不补回)、遗漏(特别是木管乐手须转换乐器时,根本不知道何时要转,总谱上亦没有标明是由哪位乐手须要转换)、错的记绿(如第一部分第二乐章,实际需要5名长笛手(总谱第49-51页),但首页却显示只须4位,不过由于第1,2长笛为齐奏,如果稍作调动,短笛手吹奏毕后马上换为长笛手亦可)等。由于鲜有演出的机会,因此发觉乐谱或分谱出现错误时,需要花上太量的时间去作出校正。

另一方面,布莱恩把《歌德交响曲》题献给理察·施特劳斯,因此他的配器手法和乐队规模都模仿了他的手法。但是,理察·施特劳斯的配器手法其实在学术界向来有很大的争议。他惯常将一条旋律交由多件乐器去齐奏(《阿尔卑斯交响曲》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这种配器的好处是能加强旋律的可听性,但反过来看,几种不同类别的乐器齐奏同一条旋律,亦失却了各种乐器本身的独特性。《歌德交响曲》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布莱恩采用了很多不常用的乐器,例如复用巴塞管,不过它的音色却于全曲中几乎被埋没在其他乐器声中,根本就没法听得出来(第二部分的第三乐章有一段9支单簧管成员的齐奏,或者还会听得到),中音长笛、倍低音单簧管等亦是如此,至于柔音双簧管在第二部分第三乐章最开头有一小段独奏,其实已算是非常难得。布莱恩虽然容许少部分乐器能够减去,但实际上,这些变种乐器如果由其他常规乐器顶替,亦不易察觉出有任何分别。可见布莱恩似乎跟理察·施特劳斯一样,过分追求宏大的乐队效果,但却选用的乐器的并没有全面的理解。

除了偶尔出现音符超出乐器的音域外,亦不难找出不合理的配器和写作手法:例如第四长笛手在第一部分第一乐章结尾,要在极短时间内不停转换短笛及中音长笛(总谱第32-39页);竖琴要在1拍内转换超过1个踏板,以及经常要在快板节奏中弹奏大量的16分音符(总谱第57页)外,在总谱第245页(练习编号#388)竟然要和管风琴、合唱团作最强声齐奏,又例如木琴在总谱第95页的加快段中,需弹奏多个1拍7连音半音等(这种写法和理察·施特劳斯在《莎乐美》中的“七重纱舞”的情况相近),都见作曲家的配器手法不成熟的例子。就算是职业乐手亦需花上颇长的练习时间,对于一个职业乐团来讲,这样做其实并也不划算。

布莱恩在第二部分动员了大量人力去演奏这首乐曲,但很多乐手其实都是长时间在闲置中,尤以四名独唱者为甚。女中音独唱段完全欠奉,其他三位也是象征式在不同乐章安排一小段的独唱段落,全曲亦只在开始时有一段四重唱,和第一乐章结尾联同合唱团的一个合唱而已。相比贝多芬的《第9号交响曲》或马勒的的《第8号交响曲》,独唱者的身份颇为尴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相关

  • 排异反应移植排斥(英语:transplant rejection)是器官移植后的器官并不被受移植者身体接受的情况。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将移植器官视为异物,如同攻击病毒或细菌一样攻击移植器官所引
  • 伊马替尼伊马替尼(INN:Imatinib;商品名Glivec,原称STI571,是诺华公司研发时的编号)是由瑞士诺华公司研制销售,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胃肠道基质肿瘤等癌症的第一代/旧一代靶向药物,格列卫(中文
  • 语素构词学语素构词学(英语:Morpheme-based morphology)是一种具有如下三个基本公理的构词学观点:语素构词学有两种主要的学理,一个是布鲁费尔德的,而另一个是霍克特的。对布鲁费尔德来说,“
  • 阿穆尔州阿穆尔州(俄语:Аму́рская о́бласть,罗马化:Amurskaya oblast),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是远东联邦管区的一个州。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人口88.1
  • 京釜高速线本线:346.4千米 始兴连结线:1.5千米 大田南连结线:4.2千米 大邱北连结线:3.5千米 干川连结线:3.3千米京釜高速线(朝鲜语:경부고속선/京釜高速線 Gyeongbu Gosok seon */?)是一条连
  • 芯片实验室实验室芯片(Lab-on-a-chip)是泛指能整合多种化学、生物分析功能于单一小型芯片上,处理非常微小液量(不到数皮升, picoliter)的技术,有时又称微型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 约翰内斯·里德伯约翰内斯·罗伯特·里德伯(瑞典语:Johannes Robert Rydberg或者Janne Rydberg,1854年11月8日-1919年12月28日),瑞典物理学家,发现了光谱学中的里德伯公式。里德伯1854年出生于瑞典
  • 亨利·爱德华·罗伯茨亨利·爱德华·“艾德”·罗伯茨(英语:Henry Edward "Ed" Roberts,1941年9月13日-2010年4月1日)是一名美国工程师、企业家、医生,他曾于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个人电脑, 因而他也经常
  • 米拉·奈儿米拉·奈儿(英语:Mira Nair,印度语:मीरा नायर,1957年10月15日-)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印度裔女性导演,导演有数部探讨印度及美国文化的纪录片及电影,例如近年作品《同名之人》,并
  • 加尔卡尔内自治市加尔卡尔内自治市(拉脱维亚语:Garkalnes novads),是拉脱维亚的一个自治市,设立于2009年。位于该国中部,人口6722人,面积150.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45人/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