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斑成像

✍ dations ◷ 2025-07-27 07:11:35 #干涉测量学,天文成像

图为在大气层存在的条件下,典型的短时间曝光联星影像(影像中为左摄提三)。影像中的两颗恒星应该是点状,但是大气层的存在使得两颗恒星的成像呈班点状(一个在左上方,其他的在右下方)。这些班点会让观测者较不易分辨影像中的恒星,这是因为使用的相机像素较粗糙。斑点会在恒星影像周围快速移动,使恒星在影像中看起来像一个模糊的斑点。拍摄该影像使用的望远镜直径约7r0(望远镜直径小于 r0 时,影像分辨率由艾里斑大小决定,否则是由大气层状态而定)

慢动作散斑成像负片影片,为使用高倍率望远镜观测恒星的状况。该望远镜的直径约7r0。请注意单一恒星影像如何分裂为多个斑点,这完全是因为大气层扰动所造成。散斑成像技术就是要重建未被大气层扰动影响的恒星影像。该影片中也可见到望远镜振动造成的效应。

散斑成像(Speckle imaging)是指基于位移叠加(英语:Shift-and-add)法(图像堆叠)或散斑干涉(Speckle interferometry)法的一系列高分辨率天文成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地面望远镜的光学分辨率。

所有散斑成像的技术原理都是以极短的曝光时间对目标天体进行拍摄,并进行影像处理以去除视宁度的效应。天文学家以这些技术获得了一些新发现,包含了数千个不使用相关技术就无法分辨的联星,以及其他恒星表面类似太阳黑子的现象。而许多技术至今仍在使用,尤其是成像对象相对较明亮时。

理论上,望远镜的分辨率极限是基于夫琅禾费衍射的望远镜主镜口径的函数。这会导致远处的物体成像会分散为一个小区域的斑点,即艾里斑。一群分布在小于分辨率极限距离内的物体成像看起来是单一物体。口径较大的望远镜因为可接收较多光线,所以能观测到光度较微弱物体,并且也可看到体积较小物体。

实际上因为地球大气层的扰动,望远镜的分辨率极限会大于艾里斑,并且会使原为单一斑点的艾里斑因为大气层随机扰动而形成一系列直径接近的斑点,并且覆盖了比艾里斑更大的面积(参见右方联星影像)。在一般的视宁度下,望远镜口径相当于视宁度参数 r0(约20厘米),并且观测条件良好时,实际的分辨率极限是主镜口径和机械性能限制。多年来因为前述限制,望远镜的性能提升程度有限,直到散斑干涉法和自适应光学的发展才得以消除前述性能限制。

散斑成像是透过图像处理技术以重建原始影像。散斑成像的关键技术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大卫·弗里德(英语:David L. Fried)在1966年开发完成。该技术是以极短曝光时间拍摄到大气层“扰动停止”时的天体影像。在红外线波段的曝光时间约100毫秒量级,而可见光部分则是更短的10毫秒。影像在如此短暂的曝光时间下,大气层的扰动相较之下更慢而无法对影像产生影响,即快速曝光的影像中斑点是短时间内大气视宁度状态下的影像。

而散斑成像也有一个缺点:如果目标天体太过暗淡,将难以拍摄该天体的短时间曝光影像,并且没有足够的光量进行分析。在1970年代早期该技术的早期应用是在受限状况下以底片摄影进行。但是摄影底片只能接受7%的入射光,因此只有最亮的天体能使用散斑成像。CCD 在天文学上应用后,超过70%的入射光可以成像,大幅降低了散斑成像法的使用限制条件,因此今日被广泛应用在恒星和恒星系等较明亮天体。

散斑成像法的名称相当多,这是因为许多业余天文学家根据已存在的技术发展并另外提出新的名称。

近年来另一种技术已经应用在工业上。将一束激光光(激光光因为波前排列整齐,极为适合模拟遥远恒星光芒)照在物体的表面上时,成像中的斑点可以让工程师得知材料中的缺陷细节。

在被称为“位移叠加(英语:Shift-and-add)”(图像堆叠)的方式中,短时间曝光的所有影像依照最明亮的斑点依序排列,并且进行强度平均以取得单一输出影像。在幸运成像法中,只有最优秀的数幅短时间曝光影像会被选用。较早期的位移叠加技术是基于影像几何中心,因此获得的斯特列尔比(英语:Strehl ratio)较低。

法国天文学家安托万·埃米尔·亨利·拉贝里耶(英语:Antoine Émile Henry Labeyrie)于1970年提出物体高分辨率结构影像等信息可经由对物体的散斑图像进行傅里叶转换(散斑干涉法)而得到。1980年代相关技术的发展让研究人员得以将散斑图像进行干涉的影像重建而得到高分辨率影像。

另一种较新式的散斑干涉法称为“斑点掩模(英语:Speckle masking)”,这涉及每个短时间曝光影像的双光谱或闭合相位(英语:Closure phase)。接着可计算平均双光谱并进行反转以取得影像。在进行孔径遮罩干涉(英语:Aperture Masking Interferometry)时效果特别良好。在进行孔径遮罩干涉时,天文学家会将望远镜的口镜遮蔽一部分,除了数个让光线可穿透的孔,这时的望远镜如同一个小型的光学干涉仪,让望远镜的分辨率高于一般的状况。孔径遮罩干涉是由卡文迪许实验室天文物理学组(英语:Cavendish Astrophysics Group)首先研发成功。

散斑干涉法曾有的限制是相关影像必须以电脑进行大多数的处理,在技术刚提出时的电脑运算速度难以满足天文学家的要求。虽然当时有通用数据(英语:Data General)开发的几乎在科学界通用的迷你电脑 Nova(英语:Data General Nova) 可使用,但它的运算速度让天文学家只能在“重要的目标天体”使用散斑干涉法。今日因为电脑的运算速度逐年快速增加,使现代的台式电脑也能简易地进行相关影像处理,这项限制已经不存在。

在生物学中散斑成像被用来观察周期性的细胞组成(例如丝状和纤维结构),而非连续性和一致性结构,并且影像显示为一组离散斑点。这是因为对标记的组成部分进行统计分布时也把未标记部分算入。这项被称为动态散斑(英语:Dynamic speckle)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动态系统并进行录影分析以了解生物学过程。

以下是以散斑成像法拍摄的高分辨率恒星影像,其分辨率甚至高于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影像:

相关

  • 高州话高州话,属于粤语高阳片,当地人称其为高州白话。高州话跟现在的广州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语调和很多口语跟广州话又有很大的区别。高州话保留了更多古粤语的特征,有部分学者认为
  • 邓大量邓大量,籍贯河南洛阳,生于台湾,地质物理学家。1959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系,1966年取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理与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67年进入南加州大学地理系任教。1990年当
  •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英文名称是Youth Business China,简称YBC)是一个中国商业组织。2003年年底启动,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华全
  • 月子餐月子餐是产后妇女坐月子(医学上称为产褥期)时的一种饮食调理。由于生产会让妇女气血流失,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坐月子的这段时间需要透过饮食调养让身体
  • 负面词汇负面词汇为一用来形容包含有消极、邪恶或不好等负面概念的词汇。词汇本身可能没有负面的意思,但因历史、环境或事件等因素,而使其带有贬义的词汇,亦称为负面词汇。举例来说,一般
  • 伯克·戴伯克·戴(英语:Burke Day;1954年4月12日-2017年3月5日),是美国的共和党政治人物,前乔治亚州众议院议员及作家。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杰克逊维尔(英语:Jacksonville, North Carolina),曾在
  • 内村光良内村光良(1964年7月22日-)是日本搞笑艺人、主持人、演员、电影导演,生于熊本县人吉市。就读横滨放送映画专门学院(今日本映画大学)演剧科第九期。1985年毕业后,与南原清隆组成漫才
  • 老人与海 (电影)《老人与海》(英语:)是一部于1958年上映的美国冒险剧情电影,由约翰·司图加执导,彼得·维尔特(英语:Peter Viertel)编剧,剧情改编自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同名1952年小说。该片讲述古巴
  • 埃里克·冯·维勒布兰德埃里克·阿道夫·冯·维勒布兰德(瑞典语:Erik Adolf von Willebrand,1870年2月1日-1949年9月12日),芬兰医生,类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英语:Von Willebrand factor)的发现者。他为
  • Drop在流行音乐,尤其是在电子舞曲中,drop是由节奏或低音声部突变所产生的一个歌曲段落,并位于歇段之后。Drop被认为是电子舞曲的高潮部分。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如此形容:“在紧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