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树蛇(学名:)是游蛇科非洲树蛇属()的唯一一种,是一种毒蛇。非洲树蛇是一种体型较小的游蛇,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它的英语俗名“Boomslang”在南非语及荷兰语中均指“树上的蛇”,“Boom”意思是“树”,“Slang”意思是“蛇”。非洲树蛇被认为与非洲藤蛇属、窄鳞蛇属、属等数个游蛇科下的属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分类学上有将这数个蛇属归类为一个族(称为“”)的处理方法。
非洲树蛇是日行性蛇类,多栖息于树木上。它们主要捕食变色龙、树栖蜥蜴、蛙类、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也会食用鸟蛋。冬季时,非洲树蛇会进入冬眠。繁殖方面,非洲树蛇属于卵生蛇类,它们的卵需要较长的孵育期。初生幼蛇体色偏灰,有蓝色的小斑纹。
大部分游蛇均被视为毒害甚弱的蛇类(而且也有不少游蛇并无毒素),原因是它们或只有很细小的毒囊或毒腺,或缺乏高效能的方法将毒液注射到敌人及猎物身上(毒牙在口腔后方)。然而,非洲树蛇却是少数的例外。它们所蕴含的毒量颇为强烈,分量亦不容少觑,并且能透过尖长的颚骨后列管牙,向被其咬着的敌人传输毒液。当它们要咬击敌人时,会将藏在口腔较后位置的长牙伸展至前方,威力几乎能与一般以前列管牙作武器的毒蛇相并。其毒素以溶血毒素为主,会造成生物大量出血(可以是表面出血及内出血),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被非洲树蛇咬伤后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渴睡及精神失调。由于其毒素发作速度较缓,因此在中毒初时,中毒者未必会留意到相关症状,或因为症状不剧烈而过分低估毒害。然而,这段时期亦正是以专用血清疗毒的好时机。一条成年的非洲树蛇能分泌4至8毫克的毒液,而5毫克的毒液已足以杀死一名成年男子。学者D.S. Chapman搜集了1919年至1962年间的八宗人类被非洲树蛇严重咬伤中毒的报告,其中的两宗导致死亡。在1957年,美国著名爬虫学者卡尔·施密特(英语:Karl Patterson Schmidt)被一条幼年非洲树蛇所咬,因低估其危险性而未作任何处理,数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寒战、发烧、粘膜出血等症状,约24小时后情况恶化,不幸身亡。他在毒发期间逐一记录下自身症状,为后人研究非洲树蛇的毒性留下了宝贵资料。
一般而言,非洲树蛇性情较为内向,并不属于积极凶猛的蛇类。它们多于感受威胁时(如有人类企图挟弄、捕捉甚至杀死它们的时候),才会对人类作出激烈的咬击。而且,非洲树蛇的分布地与人类并不接近,因此它们对人类的危险性目前仍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