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妙寿宫
✍ dations ◷ 2025-09-07 02:32:40 #妙寿宫
坐标:22°59′58″N 120°09′41″E / 22.999447°N 120.161462°E / 22.999447; 120.161462妙寿宫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区,于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三级古迹,后改为市定古迹,再改直辖市定古迹。该庙也是安平六社之一的囝仔宫社(妙寿宫社)的角头庙(境主庙)。庙中的保生大帝神轿,在2009年1月9日公告为一般古物。妙寿宫别称“囝仔宫”,其由来据说是因为该庙昔日庙埕宽广,有许多儿童会来这里玩耍。另一别称“港仔宫”,则据说是因为该庙位于港口码头边。关于该庙的由来,相传是在明郑时期,有一艘载有神像的王船被当地居民捡到,搭建茅草屋供奉。而后有一对兄弟,哥哥名“妙”,弟弟名“寿”,两人合捐妙寿宫现址土地,庙名则来自两兄弟之名。不过该庙庙名由来另有一说,是来自保生大帝之封号“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而到了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当地居民将供奉昔日拾得之漂流王船的小庙改建成砖造庙宇,并迎来白礁保生大帝之分灵为主神。不过依据《凤山县志》(1720年)之记载,康熙年间在安平镇有三座“慈济宫”,有人认为其中之一即是妙寿宫:115、306。而清治嘉庆元年(1796年)与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有再整修过,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庙之右侧加建王船室以供奉王船“金万安号”。而在日治时期,该庙在大正二年(1913年)由当地居民林松、欧国、李钦、周文彩倡修,昭和十八年(1943年)曾大阵、周顶山、林桃、欧山再次发起重修。而到了民国六十九年(1980年),由于扩建古堡街的关系,而拆除了庙右厢房与原王船室,信徒们遂隔着古堡街重建了王船室。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因妙寿宫地势低洼常会海水倒灌,又年久失修,遂再次重建并将整座庙宇擡高。该庙座北朝南而略偏西,由三川殿、拜亭、主殿所组成,而为了避免海边风沙,所以三处屋顶是完全相连的。其中三川殿与主殿为硬山顶,拜亭则为卷棚顶。该庙庙埕有一对小石狮子,据说是位久试不中的穷举人在考上进士后所捐。庙宇三川门前的两根道光十六年(1836年)蝙蝠石柱原为海山馆所有,为澎湖水师协副将王得禄所赠(上有其署名),是因日治时期海山馆变成民宅才移至该庙。石柱而该庙三川殿侧门门神所绘为三十六官将,拜亭、正殿间的侧门则绘有二十四节气。妙寿宫除主祀保生大帝外,另有供奉朱府千岁、苏府千岁、朱府千岁夫人、勤李何纪仙姑、李府千岁、太白千岁、刘元帅、张天师、苍府千岁、池府千岁、黄府千岁、注生娘娘、福德正神。庙宇左侧的蝙蝠石柱。庙宇右侧的蝙蝠石柱,上有王得禄的署名。妙寿宫三十六官将侧门。妙寿宫二十四节气侧门。此门所绘为春天的节气。
相关
- 毒物毒物是对生物造成不适反应的物质的总称。毒物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因种类不同各异,不适反应的类型以及程度也各不相同。另外对于有的生物来说具有毒性而对于别的生物来说无毒的
- 医病关系医患关系、医病关系(英文: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是指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互动,在现代医学伦理的概念中,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赖合作之基础。大多数医生从实习开始,甚至是进入
- 法尼基焦磷酸法尼基焦磷酸、金合欢基焦磷酸、焦磷酸金合欢酯(英语:Farnesyl pyrophosphate,FPP)是存在于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途径中的一个中间产物,用于在生物体内生物合成
- 蹄蹄是某些哺乳动物四肢前端的角质器官。
- 堆肥堆肥是被分解和回收的有机物质作为肥料和土壤调理剂(英语:Soil conditioner)。堆肥是有机农业的关键成分。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堆肥过程需要将一批被称为绿色废物(英语:Green waste)(
- 行李行李,又称行囊,是旅行时携带的物品以及其容器的合称。现代的行李通常装在行李箱中,短期或时常移动的旅行常用背包。在现代的行李箱和后背包发明以前,行李通常装在木箱或布袋中。
- 腓尼基人从贝类中提炼的紫色骨螺紫是指用骨螺科的贝类染成的紫色。骨螺是海生贝类动物狭舌目的一个属(Bolinus),分布甚广,在热带海域尤其丰富。多种骨螺的鳃下腺可以分泌黄色黏液,在光照的作用下,粘液成为紫
- 介之推介子推(?-前636年),一作介之推,又称介子、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逝世于介休绵山(今山西介休市)。晋文公重耳的辅臣,骊姬之乱发生后,他跟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得以返国,介子推却
- 兴 恩兴恩(1826年-1883年),字耀廷,号承斋,苏完地方富察氏,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兴恩是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举人,咸丰二年壬子科三甲同进士出身,经过考试获选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侍读学士;同治
- 香包香包,又叫香囊、容臭、香缨、香球、佩帏、馨香,是一种盛载香料的囊包。在中国古代曾是未成年者所系的饰物之一。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容臭之称。《礼记》:“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