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会议

✍ dations ◷ 2025-02-24 05:19:10 #阿拉斯会议

阿拉斯会议(Congress of Arras)是在1435年于阿拉斯召开的外交会议。与会代表包含英国、法国以及勃艮地公国。在接近尾声的百年战争中,此会议和阿拉斯条约都象征英国的外交失败与法国的胜利。

英国代表只认为这次的会议是英法两国间的和平会谈。他们要求长期休战,并让年少的英王亨利六世和法王查理七世之女联姻,但英国并不愿意放弃对法国王权的主张,强硬的立场使这次会议没有结果。会议中途英国代表团遭到法国将军尚·普腾·桑特莱伊和拉海尔袭击,事件平息后英方便中途退出此次会议。

在此之间,法国代表团与教士代表呼吁勃艮地的好人菲利浦和查理七世和解。(勃艮地在当时是法国的封地,但实际上是独立邦国,1419年菲利浦之父被谋杀后,查理七世被认定是共谋者,因此勃艮地便和英国结盟,协助英国对法国的入侵计划。)英国代表团在回归会议后发现他们的同盟已经倒戈到法方。英国摄政贝福德公爵在1435年9月14日过世,刚好是在会议得出结论的一周前。

1435年各代表签订阿拉斯条约作为会议的结论,并成为法国在百年战争末期重大的外交成就。整体上,这场会议和解了法王查理七世与勃艮地公爵菲利浦的长期矛盾关系。

由于打破勃艮地与英格兰的同盟,查理七世巩固了他作为法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以对抗英王亨利六世的立场。勃艮第派与阿马尼亚克派的内战也在此时结束,为当代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除此之外,法国早已与苏格兰为同盟关系,而英国被孤立。从1435年后,英国在法国的占领地持续减少。

这次会议的成功受到教宗尤金四世与巴赛尔会议(Council of Basel)的推动。其中各个代表团都依法免除菲利普公爵对英国的义务。

勃艮第得免除对法王的效忠,而成为法国的附庸国,实质上为独立国家。查理七世也承诺会惩处谋杀菲利普父亲“无畏的约翰”的杀手。

以下区域也成为勃艮第公国的领地

作为回报,菲利普三世承认查理七世为法国国王,并归还托内尔郡。

相关

  • 低地苏格兰语苏格兰语(Scots,在古诗中又称Lallans,意为低地),日耳曼语族中的语言变体之一,通行于苏格兰低地以及阿尔斯特省的部分地区(在阿尔斯特省中,又称为阿尔斯特苏格兰语)。为了与苏格兰盖尔
  • λ点λ点是氦从一般流体氦(I)相变到超流体氦(II)的温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约为2.17 K。氦(I)和氦(II)可以共存的最低压力是在He气体−He(I)−He(II)的三相点,是在2.1768 K(−270.9732 °C
  • 巨石巨石(boulder,又见巨砾、漂石之称)在地质学上,指石块,石块的晶粒尺寸(grain size)通常直径不少于256毫米。部分巨石小至用手也可移动或滚动,其它则非常巨大。在日常应用,巨石大得连人
  • 勒黑镇勒黑镇(缅甸语:လဟယ်မြို့နယ်,英语:Lahe Township)为缅甸实皆省那加自治区的镇区。2014年人口48,526人,区域面积3,941.2平方公里。该镇下分82个村庄。勒黑为该镇之首府
  • 古尔班特斯古尔班特斯(蒙古语:Гурван тэс),是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最西部的一个苏木,面积有27970平方公里,居民有4408人。该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策克相对。坐标:43°13′47
  • 向井敏明向井敏明(1912年6月3日-1948年1月2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名日本陆军军官,曾参与南京大屠杀。日本战败时任职陆军少佐。日本投降之后,被定为乙级战犯,并在中国南京被处决。
  • 廖柏雅廖柏雅 (Kevin Liao,1992年7月16日-)出生于台湾新竹市,台湾创作歌手以及台北国际社区广播电台 (ICRT) 节目主持人。毕业于美国 茱莉亚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廖柏雅小时候随父母移
  • 阿尔伯特医学院沃伦·阿尔伯特医学院(英文:The Warren Alpert Medical School),原名布朗医学院(Brown Medical School),是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的一所医学院,隶属于布朗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
  • 期数列外期数列外(韩语:기수 열외),中文亦译作期数例外,是源自于韩国海军陆战队的名词,指存在于部队内的一种集体霸凌现象,也是一种体制之外的惩罚机制,类似英语中的“红色条规”(Code Red)。
  • 阿纳斯塔修斯二世阿纳斯塔修斯二世(希腊语:Αναστάσιος Β;?-721年),713年至715年在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原名为阿尔忒米俄斯(Αρτέμιος)。在阿纳斯塔修斯二世统治时期,他建立了一支令人生畏的强大舰队,并将其派遣到罗得岛。阿纳斯塔修斯二世也重新组建了拜占庭军队。然而,这支军队很快就反叛了,他们宣布支持一名税务官狄奥多西为皇帝。后者在6个月后攻陷了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成为皇帝狄奥多西三世(715年)。阿纳斯塔修斯二世被迫逃亡至塞萨洛尼卡(即今日希腊东北部的塞萨洛尼基),在那里成为一名修道士。在伊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