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 (游戏)

✍ dations ◷ 2025-09-13 18:43:44 #变形 (游戏)

《变形》(英语:Proteus)是埃德·凯与戴维·卡纳加设计和制作的2013年探险步行模拟器电子游戏,支持Microsoft Windows、OS X、Linux、PlayStation 3和PlayStation Vita平台。玩家在游戏程序化生成的环境穿梭但没有既定目标,游戏世界的动植物散发独特音乐特征,这些特征相互结合,促使游戏音频根据玩家周边环境动态变化。

游戏2008年开始开发,凯的初步构想类似《上古卷轴IV:湮没》,是开放式结局的角色扮演游戏,但因工作量太大改按“非传统非暴力”项目重新设计。音效设计师兼作曲家戴维·卡纳加2010年加入开发,PlayStation 3家用游戏机与PlayStation Vita掌上游戏机版本由曲线公司开发,开发组还应索尼要求为PlayStation Vita版增加新游戏功能。

《变形》获2011年IndieCade最佳音效奖,另有2012年独立游戏节新品奖提名。游戏获评论界好评,并以音频功能最受青睐,但也有文章批评游戏过于简单,重玩价值有限。许多评论以本作为例探讨电子游戏是否属于艺术形式,还有评论质疑《变形》到底算不算电子游戏。

玩家启动《变形》后以第一人称视角探索像素画风格岛屿,上有山丘、树木、建筑,还有青蛙、兔子等动物,每次启动游戏这些元素都不一样。游戏的重点是探索而非互动,其中没有情节,也没有向玩家提供任何指示。可能发生互动的情况都很少,比如玩家靠近时动物可能逃开。游戏背景音效根据动作和位置不断变化,站在山顶时可能寂静无声,下山时声音可能变得非常密集。玩家靠近动物及其他物体时,背景音效还会叠加其他声音和音符。岛上许多物体是用二维精灵图渲染,与三维风景对比显著。

玩家开始游戏后先要漂洋过海抵达岛屿,然后在岛上自由活动。这里起初是春季,玩家可以夜间到指定区域调整时间进入其他季节并继续探索,游戏最后随冬季结束完结。岛上风景随季节变化,例如树木会在秋天落叶。玩家可以用“保存明信片”功能截图,该功能还可用于存档。

除基本游戏元素外,PlayStation Vita版玩家还能用后置触摸屏直接影响岛屿环境,并根据当前日期和在真实世界的位置生成岛屿。

英国游戏设计师埃德·凯2008年开始在夜间和周末设计《变形》,但2010年戴维·卡纳加参加开发时游戏形式都没敲定。凯的初步设想类似《上古卷轴IV:湮没》,属程序化角色扮演游戏,玩家探索城镇并完成任务。但这样的游戏设计工作量极大,开发人员决定改按“非传统非暴力”项目重来。游戏开发的第一项技术是景观生成器,源自凯在英格兰威尔特郡埃夫伯里乡间行走时产生的灵感。确定开发探险游戏后,凯为尝试各种游戏理念反复变更《变形》的发展方向。

凯用C#编程语言编写的游戏引擎开发《变形》。他在开发早期就确认游戏视觉风格,很早就确定采用印象派风格树木;装饰风艺术和保罗·纳什的作品对游戏影响很大。卡纳加以音频作曲的身份加入后,开发组测试各种构想完善游戏的音乐和音效机制,一度让玩家可以在游戏中自创音乐,但凯和卡纳加觉得这会分散玩家注意力,把注重探索的游戏变成创意工具,最后取消自定义音乐和音效功能。游戏开发期间和发行后,开发组都曾表示有意让玩家创建游戏模组,游戏社区后来也的确有这类模组诞生。

2013年1月30日,《变形》发布Windows和OS X平台版,同年4月8日发布Linux版。2012年开始预订时还提供“神器版”,盒装游戏副本还提供图画、音频,以及游戏开发笔记。但神器版2013年底还没发货,凯亲自向玩家道歉并承诺向提出的玩家退款。2016年7月,神器版终于开售。

曲线公司在游戏发布前后主动联系开发商,提议把《变形》移植到PlayStation 3和PlayStation Vita平台,这两个版本均采用该司自有的游戏引擎。索尼要求增加游戏功能,但凯表示,索尼始终没有要求为这些功能变更开发方向,他为游戏加入以玩家地点和日期为基础的世界生成器,玩家能用PlayStation Vita的后置触摸屏改变游戏世界色彩。他还称,游戏未来可能推出新版本,增加根据玩家地点和日期生成世界的功能。2013年10月29日,PlayStation 3和PlayStation Vita版发布。

游戏正式发行前就在许多独立游戏节提供测试版,引起电子游戏媒体关注。《变形》获2011年IndieCade奖最佳音效奖,另有2012年游戏城市奖提名,但最后获奖的是《风之旅人》。《变形》获2012年独立游戏节新品奖提名,该奖旨在鼓励抽象和非常规游戏开发;游戏还因音效表现获谢默斯·麦克纳利大奖特别表彰。《变形》获2012年“A MAZE.”独立游戏节最神奇独立游戏奖,同年收入现代艺术博物馆“常识”展区。

吉姆·罗西格诺尔在《Rock, Paper, Shotgun》发文探讨2011年的探险游戏时称赞《变形》魅力十足,在他接触过的独自游戏中名列前茅。IGN的文章认为游戏令人沉醉,独特且耐人寻味,以致作者都连玩好多遍。PC Gamer也对《变形》青眼有加,特别认可游戏持续变化的音乐和音效,以及根据玩家一举一动反应的变化形式。

《变形》发行后同样普受好评,Windows版在Metacritic和GameRankings统计的好评度分别达八成和七成七。Shacknews网站开展的民调结果把《变形》排在2013年最佳游戏第七名,称赞游戏没有任何复杂的情节和解释,令人身心放松。

评论员赞扬游戏的动态音效,对游戏体验颇为满意。帕特里克·汉考克在Destructoid网站发文,认为本作“最大的成就”便是动态音效和音乐,自称探索过所有物体来弄清游戏在音频上到底有多大建树。IGN网站称“只是到处走走就有(声音)充满周围,这种感觉意外迷人”,正是这种探索每种动物和物体声音的过程令人无比享受。PC Gamer网站同样高度评价游戏密集的音频编排。《Edge》杂志对游戏音频整体满意,只是感染力尚嫌不足,特别是在大部分季节音乐缺乏鼓点伴奏的情况下。

评论员对游戏多样化和重玩价值方面评价不一。IGN认为《变形》值得重玩,每次通关都能带给玩家更深层的感受。GameSpot感觉每次生成的岛屿虽说内容不尽相同,但进入游戏后期时依然颇为相似,所以不像前期好玩。PC Gamer也有类似看法,觉得游戏快结束时玩家已经没什么可以探索,进而感觉无聊,末期岛上动物很少更令情况加重。

PlayStation 3与PlayStation Vita版同样普受好评。Pocket Gamer称赞游戏音频和PlayStation Vita版的PlayStation奖杯等额外功能,令玩家乐意重玩。文章指出游戏在性能表现上尚有不足,特别是在移动摄像机时。《地铁报》发文赞扬游戏“迷人的互动体验”,特别是互动产生的音乐。《PlayStation官方杂志》声称《变形》PlayStation 3版“简单但效果极佳”,称赞游戏非常独特而神奇。

玩家和新闻工作者对《变形》是否算电子游戏看法不一,反方主要论点在于游戏缺乏目的或目标。《变形》开发人员和部分媒体声称本作属于“反游戏”引发争议。伊恩·波格斯特指出,本作有意避免朝传统方向设计,在他看来,《变形》无疑是游戏,只不过不是为玩家而游戏,而是让玩家感受岛屿的游戏。IGN认为,本作有行为(岛上行走)也有目标(探索、感受四季),所以是游戏。《Edge》杂志主张,游戏包含日夜交替、天气变化,还有玩家触发的季度变化,这都令《变形》符合游戏的各项标准。埃德·凯指出,《变形》包含基本游戏机制,玩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触发,而且触发后不一定会有反应。但他主张不要严格定义什么是游戏,否则只会助长保守和防备心理。。

相关

  • 事物客体或对象(Object)在哲学上指可感知或可想像到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的事物(如人物、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想像的事物(如神化人物)。
  • 威廉·卢云·哈密顿威廉·卢云·哈密顿爵士(英语:Sir William Rowan Hamilton,1805年8月4日-1865年9月2日),爱尔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哈密顿最大的成就或许在于重新表述了牛顿力学,创立被称
  • 巫刚巫刚(1960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中国影视演员。1983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并被国家领导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84年初上银幕,在影片《骆驼草》和《黑蜻蜓》
  • 俄派芭蕾俄国芭蕾是芭蕾舞的一个流派。原受法国浪漫派的影响,也在俄国宫廷掀起了一股芭蕾热潮。俄国安娜女皇在冬宫设立帝国芭蕾舞校(瓦加诺娃芭蕾舞学院的前身),早期的学生几乎都是沙皇
  • WirForceWirForce是由4Gamers于台北市举办的Lan Party电竞派对,第一届在2014年8月29-31日举行。活动参与者通常分为自携设备(BYOC)玩家及一般玩家。BYOC玩家可自行携带电脑配置至会场,将
  • 长寿区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长寿县及其后改设的长寿区共公布?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列表如下。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长寿县设立长寿区,2002年4月9日成立。1985年10月25日,长寿县十届十次人大
  • 南岳奇人王船山《南岳奇人王船山》,待播的中国大陆明末清初古装剧,导演李作楠,主演陈昭荣、戴娇倩、午马、张晶晶、唐笑笑、李建阳。该剧讲述了明末遗民王夫之的人生旅程。王夫之与德国哲学家
  • 尼尔森尼尔森(英语:Nelson,Nielsen)可能是指以下意思之一:
  • 奥利弗·米勒奥利弗·J·米勒(英语:Oliver J. Miller,1970年4月6日-),美国NBA联盟职业篮球运动员。他在1992年的NBA选秀中第1轮第22顺位被菲尼克斯太阳选中。
  • 旋角羚旋角羚(学名:)又称弓角羚羊,是一种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羚羊,目前野外的旋角羚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不过全球有不少驯养于牧场中的旋角羚,常常用于捕猎的目标。旋角羚肩高约1米,体重60-120千克。体毛为白色,但胸部、颈部和头部的颜色则为褐色,鼻梁上和嘴边有白色的斑块。到了冬天,旋角羚的体毛会换成褐色。雄性和雌性旋角羚都长有角,雄性角长可达120厘米,雌性可达80厘米,角上带有两个螺旋状的弯曲,其名称即由此而来。蹄的底部较宽,强健有力,可以在松软的沙土上行走,这使得它们称为最适应沙漠气候的一种羚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