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爱因斯坦之争

✍ dations ◷ 2025-07-26 06:55:12 #量子测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物理学哲学,物理学史,辩论

玻尔-爱因斯坦之争(英语:Bohr–Einstein debates)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之间关于量子物理的一系列著名的争论。这两个人与马克斯·普朗克被称为旧量子论的奠基者。他们之间的争论也因为他们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性而被载入史册。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应该能告诉他在公式背后的真实世界发生了什么。而玻尔只对公式本身感兴趣而不关心那潜在的现实世界中的事件。

爱因斯坦对于量子力学的持续而有力的批评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它迫使量子力学的支持者们加深了他们对量子力学的科学和哲学意义的理解。

爱因斯坦是第一个意识到普朗克关于量子的发现将要改写整个物理学的物理学家。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在1905年,他提出光的行为有时像粒子,他称这些粒子为“光量子”,现在这个词被称为光子。但是当时的观点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这个假说导致了光同时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玻尔一直是光量子假说的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直到1925年他才接受这个观点。玻尔后来创造性的成就却基于一个被他长期反对的观点,这在科学史中极其少见。爱因斯坦支持光子的观点是因为他把它看作数字背后的事实(虽然这个事实非常令人困惑)。玻尔反对这个观点是因为它使得科学家必须从两套数学公式中选择。

1913年的玻尔模型成功的使用量子解释了原子光谱。爱因斯坦刚开始很怀疑,但很快就接受了它。玻尔模型使得现实无法被详细地描述,但是爱因斯坦容忍了这个缺点,只因为爱因斯坦认为它还没有完成。确实,这个模型需要电子能够从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在获得能量时远离原子核而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时靠近原子核)但并不经过两个轨道之间的空间。但是这只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时间会洗清这一切,就像时间洗清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矛盾。他认为物理学需要一场革命来解决量子的不连续。

20世纪20年代的量子力学革命在爱因斯坦和玻尔的研究方向上展开了,而革命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也是关于如何理解这些改变。这场革命对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冲击是1925年维尔纳·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因此就彻底地废除了牛顿力学中的经典元素。下一个冲击是1926年马克斯·玻恩提出量子力学应该被理解为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概率。最后,在1927年年底,海森堡和玻恩在索尔维会议中宣布革命结束,量子力学已经不需要更多东西了。在这最后关头,爱因斯坦的态度从怀疑变成了沮丧。他相信量子力学已经完成了,但是力学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仍然需要理解。

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量子力学的革命成果反应出他不能接受不确定性原理:粒子在时空中的位置永远不能被准确地测量,因为量子不确定性的概率不会产生任何确定的结果。他并不是排斥统计和概率本身,而是因为量子力学的理论缺乏足够的理由。而玻尔当时并没有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他强调了观察者的观察的重要性,提出了互补原理来解决这个矛盾。

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爱因斯坦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些重要的变化。刚开始,爱因斯坦拒绝接受量子的非决定论,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解释从而能够不遵守不确定性原理。他设计了一些很优秀的思想实验来寻找能够同时准确测量两个不相容的物理量(如位置和速度),或者在同一个过程中同时明确地表现出波和粒子的性质。

爱因斯坦对正统的量子力学概念的第一次攻击发生在1927年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指出应该如何利用动能和动量转化的定理来获得在干涉的过程中粒子的状态的信息,而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和互补原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为了理解爱因斯坦的疑问和玻尔的答复,请看右图中的实验器械。一束光垂直于方向进入上狭窄(相对于波长)的裂缝。通过裂缝后,波发生了衍射使它能够通过的两个裂缝。接下来,光波在最终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条纹。

1930年,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发表了一个思想实验,称为“爱因斯坦光盒”,来挑战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原理, Δ E Δ t / 2 {\displaystyle \Delta E\Delta t\geq \hbar /2} 。这个实验与爱因斯坦狭缝实验类似,只是在这里,粒子穿过的狭缝是时间:

经过整晚思考爱因斯坦的巧妙论述,玻尔终于找到了这论述的破绽。玻尔于1948年正式发表了他的反驳,他指出,为了保证实验的正确运作,必须用弹簧将盒子悬吊起来,在盒子的另一边固定一个指针。盒子的支撑架固定了一根直尺。指针所指在直尺的数目,可以用来纪录盒子的位置。根据位置-动量不确定性原理,测量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 Δ q {\displaystyle \Delta q} 与测量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 Δ p {\displaystyle \Delta p} ,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从牛顿运动定律可以推论,质量的不确定性 Δ m {\displaystyle \Delta m} 会造成动量的不确定性 Δ p {\displaystyle \Delta p} ,所以动量的不确定性 Δ p {\displaystyle \Delta p} 下限为

其中, T {\displaystyle T} 是测量质量所需的时间间隔(不是快门开启的时间间隔), g {\displaystyle g} 是万有引力常数。

按照广义相对论,假若将时钟朝着引力方向移动 Δ q {\displaystyle \Delta q} ,则其量度时间的不确定性 Δ T {\displaystyle \Delta T}

从上述三个方程,可以得到

将质能方程代入,则有关系式

因此,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原理。玻尔又一次化解了爱因斯坦提出的难题,但是,假设将光子更换为普通气体粒子,则这问题只涉及到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为什么需要使用相对论来解析这问题?实际而言,使用量子力学的理论就可以解释这难题了:27-28。另外,爱因斯坦的 Δ t {\displaystyle \Delta t} 是快门开启的时间间隔,而玻尔的 Δ T {\displaystyle \Delta T} 则是量度盒子质量的时间不确定性,两者不是同一个变量,因此,玻尔并没有精准地反驳爱因斯坦的问题。

相关

  •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为中国基于弘扬本国医学传统理论的立场以中国传统医学
  • 条形码打印机条形码打印机是用来可以粘贴到其它物体上的条形码标签的打印机。条形码打印机通常用于打印货物包装箱上的标签或者是零售商品的通用产品编码或欧洲产品编码。条形码打印机有
  • 2005–062005-06 赛季是NBA第60个赛季。常规赛从2005年11月1日到2006年4月19日,30支球队分为东西两个联盟总共6个赛区进行82场比赛。常规赛结束后紧接着进行季后赛,季后赛从2006年4月2
  • 远交衰退远交衰退(Outbreeding depression),又称杂种衰败、杂种衰退(Hybrid breakdown),是演化生物学中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后代比同种群的后代有劣势的现象,与杂种优势相反。这是配子后生殖隔
  • 美国西南部美国西南部(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American Southwest或 The Southwest),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区域,比北部温暖,但比东部干燥。西南地区的人口分布比邻近区域较为稀疏(以至于其
  • 刘顺 (明朝宦官)刘顺(1384年-1440年),女真族,刘姓为朱棣所赐,永乐时期的御马监太监。洪武十七年,出生。洪武年间,入侍燕王府。洪武二十九年,为朱棣近侍。建文元年,随燕王起兵。永乐元年,以军功授予御马
  • 邵虚白邵虚白(1906年-1940年)字全品,浙江鄞县人。民国时期记者、政治人物、烈士。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生。1922年,毕业于江苏南京金陵初级中学。后任职于宁绍轮船公司之新宁绍轮,加
  • 长谷川毅长谷川毅(1941年2月23日-)是一名居住在美国的历史学家,专门研究俄罗斯历史、日俄关系。出生于东京都,先后就读东京都立武藏丘高等学校、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其后取得华盛顿大学博士
  • 昌古·纳拉扬庙昌古·纳拉扬庙(天城文尼泊尔语:चाँगु नारायण मन्दिर,拉丁文转写:Changu Narayan Mandir),位于尼泊尔巴克塔普尔,是一座印度教神庙。该寺庙周围是黄兰树林,以及昌
  • 中泽信幸中泽信幸(1971年11月2日-)是一名语言学家、日本语学家。目前担任山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教授、山形大学都市・地域学研究所所长以及一般社团法人日台政策研究所理事。专攻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