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盘

✍ dations ◷ 2025-04-25 13:06:36 #攒盘

攒盘俗称拼盘,有盖的攒盘又称攒盒,为汉字文化圈用于盛放组合式菜或各类果品糕点的传统器具。又由于“攒”与“全”同音,常写作全盒,有了“十全十美”的意思,于是也常用于喜庆场合。

攒盘前身是圆形多子槅,早于东晋出现 。而以多个器具组合而成的攒盘则出现于明代晚期,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间,多施三彩或五彩。后来传至朝鲜、越南、琉球、日本等地,朝鲜称为攒盒(朝鲜语:찬합攢盒)或折坂((朝鲜语:절판折坂),越南称为部�đựng(越南语:Bộ khay đựng/部�đựng)、部�đựng(越南语:Bộ đĩa đựng/部�đựng)、部盒đựng(越南语:Bộ hộp đựng/盒đựng)。现仍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世界各地。初期的攒盘由形状不同、数目不等的瓷制小盘拼凑而成(小盘少则五个,多则二十几个),形状有圆形、四方、六方、八方形,乃至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牡丹花形和叶形等。其中一个小盘在中央,其余围绕中央小盘。

后来有些攒盘又回到多子槅形式,各小盘不能拆开。传统的攒盘除瓷器外,还有纸张胎、木胎的漆器,金属器,珐琅器等,现代的有些是塑胶、玻璃制造。

按照习俗,每家人在新春期间都会准备一个全盒。有人拜年到访时用作款客之用。中国南方人、越南人、琉球人会在里面放各式糖果或糕点,多数还放有一封利市及一个大桔,意思是大吉大利。中国北方人、朝鲜人会放五辛在周围的格,中间放粉皮,称为五辛盘,后来演变成春饼和春卷。

中国四川传统食品九色攒盒、朝鲜半岛的传统食品九节坂,琉球传统食品东道盆(日语:東道盆)都以攒盒为盛器。

现代塑胶制中式攒盒,放上新春糖果,常被称为全盒

以韩国漆器攒盘为容器的九节坂

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时期的双层螺钿漆器春盛攒盒

现代西方陶瓷攒盘

现代玻璃攒盘

相关

  • 词形词形(英文word form)泛指词语的书写形式,是书面语言的主要元素之一。词形的具体含义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英语中,词形变化指同一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由于人称、时态和
  • 基隆市政府坐标:25°07′54″N 121°44′40″E / 25.131645°N 121.744553°E / 25.131645; 121.744553基隆市政府是中华民国台湾省基隆市的行政机关,最高首长为基隆市市长,中央主要业务
  • 隐蔽行动隐蔽行动(covert action)指在暗中实施的军事、情报或执法行动,通常在正式渠道以外进行。使用隐蔽行动的目的是在实现任务目标的同时,不让外界了解行动的赞助者与执行者。资金来
  • 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是中国上古传说人物祝融后人所衍生出来的八个姓氏,包括曹姓(曹生朱姓)、彭姓、秃姓、斯姓、妘姓、斟姓、己姓及芈姓。此祝融为帝颛顼之后,而非炎帝之后。在《国语.郑语》
  • 沈福林沈福林(1929年2月-2020年3月15日),黑龙江省拜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原空军导弹学院院长。1946年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历任副排长、排长。1949年
  • 与真司郎与真司郎(日语:與 真司郎/あたえ しんじろう,1988年11月26日)是日本的歌手演员。所属公司爱贝克思集团、是AAA的成员之一。京都府八幡市出生。从小学生开始跳舞,在中学时以团体出
  • 岛越站岛越站(日语:島越駅/しまのこしえき  */?)是位于岩手县下闭伊郡田野畑村1番1号之20,三陆铁道的谷湾线车站。车站的爱称为“Carbonnades”。名称取自宫泽贤治的童话《卜多力的一
  • 大洋江大洋江,是位于中国湖南省新化县的一条河流,汇入资水,属于资水水系。河长90千米,流域面积128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7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1068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万千瓦。
  • 土库曼斯坦总统 政治主题下表是土库曼斯坦自1991年10月27日独立以来的所有总统:.mw-parser-output .legend{page-break-inside:avoid;break-inside:avoid-column}.mw-parser-output .legend-color{display:inline-block;min-width:1.25em;height:1.25em;line-height:1.25;margin:1px 0;text-align:center;border:1px s
  • 谢永旺谢永旺(1933年4月19日-2022年8月30日),笔名沐阳、伊新,男,河北三河人,中国编辑家、文学批评家,《文艺报》原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著有评论集《当代小说闻见录》。1933年生于河北省三河县。1940年开始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1952年至1956年,就读于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兰州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兰州大学毕业后,到《文艺报》理论组任编辑。1962年9月号《文艺报》刊载了他以笔名“沐阳”发表的文章《从邵顺宝、梁子老汉所想到的……》,引发有关“中间人物”的文学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