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冯·柯内留斯

✍ dations ◷ 2024-12-23 15:00:56 #彼得·冯·柯内留斯

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柯内留斯26岁时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是为教堂进行装饰。1811年,他去罗马访问,很快和一群德国年轻的画家融合到一起,组成以宗教画为主的拿撒勒画派(拿撒勒是耶稣的家乡)。

在罗马,他和其他画家一起合作一些作品,回国后受聘主持杜塞尔多夫学院的重建工作,当时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储,后来的路易一世邀请他主持为收藏古希腊、罗马艺术品的格里陶德博物馆的装饰设计工作,他发现这个工作任务量非常大,只好辞去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在慕尼黑工作。1825年,他成为慕尼黑学院的院长。

他在慕尼黑为许多建筑绘制壁画,为路德维希教堂所作的壁画可能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壁画。教堂神殿中画的《最后审判》高达20米,宽12米,其他的画如造物主、耶稣诞生、上十字架等也非常巨大。大约在1839年,柯内留斯离开慕尼黑到了柏林,受威廉四世的委托,为皇家墓室装饰,他著名的素描《启示录四骑士》就是为墓室壁画作的草稿。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了。

作为一个油画家,柯内留斯的技巧并不高,对色彩的运用也不高明,即使他的壁画的绘画技巧也并不高超,他的绘画风格遵循着意大利画家的精神,但受丢勒风格的影响,画面安排比较满,人物纤细,裸体轮廓不清晰,衣物褶皱有明显的哥特风格,这些在他的《最后审判》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柯内留斯虽然对颜色不敏感,但他有一种设计的气势和自信心,他的这种精神成为以后主导德国画家风格的主流,他的座右铭是“德意志具有一切”,充分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热忱。

在19世纪时,德国并没有自己的画派,在造型艺术上当时德国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柯内留斯开创了德国自己的画派,令欧洲开始瞩目慕尼黑,1841年,英国在西敏寺举办了一次素描比赛,柯内留斯也受邀访问英国。

柯内留斯个子不高,但有一双鹰般锐利的眼和浓眉,浑身充满力量和气势,吸引了寻多年轻的艺术家在他的周围。


相关

  • 氧化镁氧化镁(化学式:MgO)也称苦土,是镁的氧化物,一种离子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固体;氧化镁以方镁石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氧化镁可由煅烧碱式碳酸镁(英语:Dypingite)(碳酸镁类)或氢氧化镁制得
  • 韩明浍韩明浍(1415年11月26日-1487年11月28日),字子濬,庵号狎鸥亭、四友堂,本贯清州韩氏,朝鲜王朝前期的文臣及外戚。他是世祖、睿宗、成宗三代的重臣,死后谥号忠成。韩明浍的祖父是艺文馆
  • 四明山四明山,又名句余山,是中国浙江省东北部的一座山脉,为天台山向北延伸的支脉,北接宁绍平原,跨余姚市、宁波市海曙区、奉化区、嵊州市、绍兴市上虞区、新昌市等县市,山脉整体呈南西-
  • 松佩特松佩特(Sonpeth),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Parbhani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3022(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3022人,其中男性6735人,女性6287人;0—6岁人口2117人,其中男1105人,女1012人;识
  • 竹筒饭竹筒饭是一种米饭的烹调方法,把米饭放在竹筒里烹调。常见于台湾、中国云南、广东、广西、海南、东南亚等地区。由于民俗文化背景不同、口味差异、以及当地盛产食材等诸多因素
  • 耶洛奈夫耶洛奈夫(英语:Yellowknife),又译作黄刀镇、黄刀市,是加拿大西北地区的首府。根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该市人口有大概20,000人,差不多占了整个西北地区一半的人口。耶洛奈夫位处北极
  • 甲比丹甲比丹(日文原名:カピタン,汉字写作:甲比丹、甲必丹、加比旦)为日本在江户时代(17世纪到19世纪期间)对欧洲在日本设立的“商馆”(贸易办事处)负责人的称呼。由于欧洲最早来到日本贸易
  • 偏光污染偏光污染特指偏振光的污染,是光污染形式的一个子集合,而极化是光波的一种属性,描述其震荡的方向。在自然界,水和水蒸气都会使太阳光(本身就略有极性)偏极化。通过接收极化光子的方
  • 截趾虎截趾虎(学名:)为壁虎科截趾虎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墨西哥、台湾岛以及
  • 刘斌 (万历进士)刘斌(?-?),河南汝宁府光山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授山西夏县知县,官至员外郎。崇祯二年以拾遗降一级调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