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暄

✍ dations ◷ 2025-11-14 19:53:56 #1908年出生,1975年逝世,河内人,越南历史学家,第二届越南国会代表,第三届越南国会代表,第四届越南国会代表,第五届越南国会代表,第六届越南国会代表,第七届

阮文暄(越南语:Nguyễn Văn Huyên,1908年11月16日-1975年10月19日),又译阮文喧、阮文萱,越南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自1946年至1975年去世,担任越南民主共和国国家教育部部长长达29年。

阮文暄祖籍河东省怀德府金钟社(今属河内市怀德县),1908年11月16日在河内出生。他的父亲是殖民政府里的一个职员,在他8岁时去世,母亲是家庭妇女,他的姐姐阮氏卯是越南第一名新式学校女教师,后嫁与潘继遂。

1926年,阮文暄和弟弟阮文响在姐姐的支持下留学法国索邦大学。1929年,获得文科学士学位;1931年,获得法律学学士学位。随后又攻读博士学位,专攻东方语言学。1934年,他凭借两篇论文获得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名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越南人。

1935年回国后,阮文暄拒绝做官,而是在保护中学执教历史和地理。1938年,阮文暄加入国语字传播会,正式入职远东博古学院并担任常任委员,成为远东学院唯一一位拥有正式职位的越南人,他同时在河内法律大学开设越南文明史的课程。1941年,阮文暄成为印度支那科学研究会委员。

1945年八月革命时,阮文暄与魏如崑嵩(越南语:Ngụy Như Kontum)、阮蒇(越南语:Nguyễn Xiển)和胡有祥(越南语:Hồ Hữu Tường)等河内知识分子联合发表署名电报,呼吁保大帝退位,将政权交给人民支持的革命政府。

1946年11月3日,越南民主共和国抗战联合政府任命阮文暄为国家教育部部长,他以越南社会党党员的身份担任教育部长一职长达29年,直到去世。同时也是越南国会第二、三、四、五届代表,越南历史科学会副主席。

1975年10月19日,阮文暄在河内去世。

阮文暄著有《越南文明》一书,广受赞誉。2000年,他的作品集结成《阮文暄全集》,由教育出版社出版。

1936年,阮文暄和总督韦文琔的女儿韦金玉结婚,两人育有3女1子。

相关

  • 疟疾疟疾(拉丁语:Malaria,中文俗称打摆子、冷热病、发疟子)是一种会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其病原疟原虫借由蚊子散播,隶属囊泡藻界(统称原生生物的生物类群之一),皆
  • 同担子菌亚纲同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es),又称无隔担子菌亚纲,在2001年已经被合并到伞菌纲,在此之前是真菌下属担子菌门的一类,并且也是担子菌门中种类最多的一个亚纲。同担子菌亚纲饱含
  • 粉尘爆炸粉尘燃烧(英语:Dust explosion)指悬浮在封闭或局限空间中,或户外环境的可燃粉尘颗粒快速燃烧,如果在封闭环境中,可燃颗粒或局限在大气或是氧分子等其他合适的气体介质中分散浓度足
  • 英文世界英语世界指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的国家。世界上的英语国家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同时,英语世界也可以指使用英语的地区。该饼图显示
  • 吴世璠吴世璠(17世纪-1681年12月7日),清初周国皇帝,吴应熊庶子。1673年,祖父吴三桂起兵反清,1674年,父亲吴应熊被清朝政府处决。1678年(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不久病死。世璠继位吴周皇帝,年
  • 三乡话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大涌、南蓢、三乡及火炬开发区等地;中山闽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在广东省境内的一种方言,通行于古香山县之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和恭常都等
  • 世界粮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法语:L'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Alimentation et l'Agriculture,缩写为ONUAA; 英语: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
  • 王剑岳王剑岳(1906年-1944年6月10日),原名王师,湖南澧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工兵科。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团长、大队长、总队长。1944年任陆军8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阵亡于河南
  • 斗山竞技场斗山竞技场(Doosan Arena),原名比尔森市体育场(捷克语:Stadion města Plzně),是一座位于捷克比尔森的多功能体育场。体育场又名什特伦茨公园球场(Stadion ve Štruncových sadech
  • 苻桐苻桐,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人物,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第九子。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大单于位,立国号为大秦,改年号为皇始,封苻桐为汝南公。次年,苻桐进封汝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