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

✍ dations ◷ 2025-11-22 22:40:58 #色散
在光学中,色散是指一道光中,光的相速度随着频率而改变。拥有上述特性的介质,我们称为色散性介质。提到色散,通常是指电磁波(包含可见光)的性质,但此性质可以推广至任何波动,例如声波与地震波的色散、波浪的色散、或是远距传递时传输线模型或光纤的色散。在光学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的色散现象为透过三棱镜或是带有色差的透镜产生的光谱,不同颜色的光有着不同的折射角。在一些远距传输的应用中,我们可以不考虑波的绝对相位,而只考虑波包的传递,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计算波包的色散,也就是频率与不同群速度的波包的关系。彩虹可能是最常见的色散现象,其是由于色散造成白光在空间上分成不同波长(不同颜色)的部分。除此之外,色散亦发生在其他情况中,例如群速度色散造成波包在光纤中随着传输距离而消散。公元1666年,由牛顿所发现:太阳光(或日光灯等白色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会被折射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主要颜色的彩色光 → 称为光的色散,分散的可见光带称为可见光谱。自然光通过三棱镜后,因光的色散造成不同颜色(实质上是不同频率)的光折射到不同的方向,形成可见光谱大部分情况下,色差色散指的是材料色散,也就是材料的折射率随着频率而改变。在波导管中,有另一种色散称为波导色散,其中产生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几何结构。广义来说,"波导"色散可以发生于波经过任何不均匀的结构,而不论波是否局限在特定空间中传递。在波导管里,两种色散会同时出现。在光纤中,此两种色散刚好互相抵销,因而可以传递特定波长的波,对于快速光纤通讯助益高。在光学上,材料色散有优点也有缺点。透过三棱镜,光的色散为制作光谱仪以及分光辐射计的基础。有时候也会透过全像光栅,来达成更显著的分光效果。然而,在透镜中的色散效应造成影像品质低落,在显微镜、望远镜及其他成像技术上可见一斑。在均匀介质中,波传递的相速度为c 为真空中的光速,而n为介质的折射率。对于不同波长的光,介质的折射率n(λ)也不同。这个关系式通常由阿贝数可以计算出,或是由柯西等式或Sellmeier等式的系数求得。由克拉莫-克若尼关系式,波长与实部折射率的关系与材料的吸收率有关,此吸收率由折射率的虚部(或称消光系数)。在非磁性物质中,克拉莫-克若尼关系式的χ为电极化率χe = n2 − 1.对于可见光,一般的透明物质:如果那么或可用以下表达式表示:在此状况下,此介质拥有正常频散。然而,当折射率随着波长增加而增加时(通常在紫外光区发现),则介质被称为拥有反常频散。法国数学家柯西发现折射率和光波长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级数表示:其中B, C, D是三个柯西色散系数,由物质的种类决定。只需测定三个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n(λ),代入柯西色散公式中,便可得到三个联立方程式。解这组联立方程式就可以得到这种物质的三个柯西色散系数。有了三个柯西色散系数,就可以计算出其他波长的光的折射率,而不需要再进行测量。除了柯西色散公式之外,还有其他的色散公式,如:Hartmann色散公式、Conrady色散公式、Hetzberger色散公式等。在日光下使用一桶水和一片镜子就可以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实验中光路需要较大的出射角来增大色散角度。此演示实验中镜子起到调整日光出射水面角度的作用。

相关

  • 酵素酶(英语:Enzyme(/ˈɛnzaɪm/ )),是一类大分子生物催化剂。酶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即具有催化作用)。由酶催化的反应中,反应物称为底物,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几乎所有细胞内的代谢过
  • AANFPDB 1ANP· receptor binding · hormone activity · diuretic hormone activity· extracellular space · nucleus · cytoplasm· cGMP biosynthetic process · i
  • 中南美洲拉丁美洲,简称拉美,是美洲的一部分,狭义上包括了以拉丁语族(也称罗曼语族,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语言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
  • 土壤液化土壤液化(英语:Soil liquefaction)是地震工程的一个术语,指土壤因地震的压密作用,造成原本在深层土壤的水分被挤压到表层,土壤颗粒间的有效应力下降为零,土壤失去剪应力强度,呈现如
  • 氏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八十三个(四划的则为第二十三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氏部归于四划部首。氏部通常是从上、下、左方均可为部字。且无其他
  • 罗纳河罗讷河(法语:Rhône;普罗旺斯语:Roun;德语:Rhone;意大利语:Rodano;均源自拉丁语Rhodanus)是欧洲主要河流之一。罗讷河这个名称的起源和含义还有争议。凯尔特起源说称Rhodanus或Rodanus
  • 诺亚·韦伯斯特诺亚·韦伯斯特(英语:Noah Webster,1758年10月16日-1843年5月28日),美国辞典编纂者、课本编写作者、拼写改革倡导者,政论家和编辑,获誉为“美国学术和教育之父”。他的蓝皮拼字书教
  • 胡安·鲁尔福胡安·鲁尔福(西班牙语:Juan Rulfo,1917年5月16日-1986年1月7日),墨西哥作家和摄影家,台湾译为璜·鲁佛,全名胡安·奈波慕塞诺·卡洛斯·贝雷斯·鲁尔福·维斯卡伊诺(Juan Nepomuceno
  • RhOsub2/sub二氧化铑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RhO2。二氧化铑属于四方晶系,有着金红石结构。二氧化铑难溶于王水。Rh2Cl2(C8H12)2 · Rh6(CO)16 · C8H12O8Rh2 · RhF3 · RhCl3 ·
  • McFadyen-Stevens反应McFadyen-Stevens反应(McFadyen-Stevens reaction)碱催化下,酰基磺酰肼发生热分解,生成相应的醛类。Dudman 等发展了一种不同的酰肼试剂。反应的具体机理仍不很清楚。有认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