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猿

✍ dations ◷ 2025-08-13 02:25:21 #早期人类,人亚族,中新世哺乳类,上新世哺乳类,1995年描述的分类群

地猿()是人科中非常早期的一属,生存在440万年前的上新世早期。由于它与非洲的类人猿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它被认为是属于黑猩猩分支而非人类分支。但因其牙齿像南方古猿的牙齿,故大部分认为它是原始人。

地猿现有两个物种已被描述,即始祖地猿()及卡达巴地猿()。两个物种的遗骸都是在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发现。

始祖地猿,又译拉米达地猿或拉密达地猿,又称地猿始祖种或地猿祖先种,是于1994年命名的。它的首个发现的化石估计属于440万年前。后期由约翰尼斯·海利-瑟拉解(Yohannes Haile-Selassie)及沃德盖布瑞尔(Giday WoldeGabriel)所发现的化石,如果是属于始祖地猿的话,则可推前至580万年前。

于1992年至1993年期间,由蒂莫西·怀特(Dr. Timothy White)所带领的研究队发现了首个始祖地猿的化石,即17个骨骼碎片,包括头颅骨、颚骨、牙齿及肢骨等,都是从埃塞俄比亚中部阿瓦什河谷的阿法尔洼地发现。更多的碎片于1994年发现,是完整骨骼的45%。枕骨大孔及脚骨的特征显示它是双足行走的。

卡达巴地猿估计属于580-520万年前。它的犬齿有原始的特征,与现今人族有所不同。卡达巴地猿相信是人类分支从现今黑猩猩分支分裂后的最早动物。它原先被描述为始祖地猿的亚种,但基于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牙齿而被提升为独立的物种。

基于地猿的骨头大小,估计它们的体型接近现今的黑猩猩。

从始祖地猿的趾骨结构,可见它是可以站立行走。这却引起了人科双足行走起源的问题。因为一般相信双足行走在大草原是最为节能的,但地猿却是生活在森林中而非大草原。

相关

  • 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是缺乏维生素D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症。这种疾病可能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维生素D不足,并且没有接受足够多的阳光照射(准确地说是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B光)导致的,也有可
  • 县(英语:county),又译郡,是美国主要的第二级行政区划,置于州之下。美国50个州中有48个州使用县,路易斯安那州使用堂区(parish),阿拉斯加州使用自治市镇(borough),纽约州辖纽约市使用行政
  • 急症室急诊室(英语:Accident & Emergency、Emergency department、Emergency room等,缩写为A&E或ER),是医院的其中一个部门,但不是每间医院都有提供急诊服务。相对于有预约的门诊部,使用
  • 欲界天欲界天(梵语:kāma-dhātu-deva),又名六欲天、欲地天(巴利语:kama-bhūmi-deva),佛家语,为三界之欲界中的天界(Deva),一般认为有六重天,故称六欲天。欲界之所谓“欲”,是指五境——色(物质)
  • 辐射计辐射计,又称“放射计”,是一种测量电磁辐射的辐射通量的装置。“放射计”这一术语有时特指红外辐射检测计,但也可指检测其它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检测计。较常见的辐射计是克鲁
  • 鹿角蕨鹿角蕨为水龙骨科鹿角蕨属植物,主要产地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18个已经发表的原生种。它们生长于热带雨林,以树表的腐烂有机物为营养,用硬而光滑的营养叶及有抓附性的根系把持在
  • 明实录《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
  • 麻山苗语麻山次方言是苗语川黔滇方言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南部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罗甸县、长顺县、惠水县和望谟县。说这种次方言的人口有14万。王辅世(1985)把麻山次方
  • 绿色和平广播电台绿色和平电台(英文:GreenPeace Broadcasting Station),全名绿色和平台湾文化广播电台,1995年2月6日开播。绿色和平电台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纯闽南语台湾话发音。※新北部分地区(靠
  • 克鲁格国家公园克留格尔国家公园(英语:Kruger National Park),又译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的国家公园,占地19,485平方千米(7,523平方英里),是非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它是以南非共和国总统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