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甲龙属

✍ dations ◷ 2025-11-14 21:58:15 #甲龙亚目,南极洲恐龙,上白垩纪恐龙

南极甲龙属(属名:)意为“南极洲的盾甲”,是种甲龙下目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南极。南极甲龙的体型中等,身长不超过4米,同时具有结节龙科与甲龙科的特征,使它们难以准确地分类。目前唯一的标本是在1986年发现于詹姆斯罗斯岛,是第一种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但却是继冰脊龙之后,第二种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目前只有唯一种,奥氏南极甲龙()。

如同其他甲龙类,南极甲龙是种笨重、四足、草食性动物,身上覆盖者皮内成骨(Osteoderms)形成的骨板,嵌入至皮肤内。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的化石,但它们的身长估计最长可达4米。对于颅骨的所知有限,但目前所发现颅骨碎片都有保护用的骨甲。一个被鉴定为眶上骨的骨头,上有短尖刺,在眼睛上方往外突出。牙齿成叶状、不对称,牙齿边缘的锯齿朝向嘴尖的方向。以比例而言,南极甲龙的牙齿比其他甲龙类还大,最大的牙齿宽度有1公分。与北美洲的包头龙相比,包头龙的体型较大,身长6到7米,牙齿宽度平均为0.75公分。

南极甲龙的尾椎也被发现,虽然尾端部分没有留下,但尾端在生前应该有数节较小的脊椎,上下侧由骨化肌腱连接者。甲龙科的尾部肌腱可协助支撑尾端的大型骨槌。如果南极甲龙的尾巴具有骨槌,应该会被挖掘出土,但还没有被发现。目前已发现六种不同型态的皮内成骨,但只有少数附着在骨骸上,所以只能推测这些骨甲的位置。有些皮内成骨应该是大型尖刺的基部。一些平行的菱形皮内成骨,类似结节龙科埃德蒙顿甲龙的颈部骨板。一些大型圆形的皮内成骨,与较小的多角形骨甲一同发现,可能共同组成类似蜥结龙的臀部护甲。第四种皮内成骨则是椭圆形,中央有者凸脊。第五种皮内成骨则附着于肋骨上,可能形成侧面的多排护甲,这是甲龙类的常见特征。最后一种皮内成骨,主要由名为小骨(Ossicles)的小型骨质块所构成,可能散布者身体表面。数根肋骨上附著者这些小型骨质块。

南极甲龙与结节龙科有数个共同特征,主要在于牙齿与骨板;尾巴似乎有骨槌,这点类似甲龙科。这些混合的特征,使南极甲龙很难以分类。南极甲龙目前为甲龙下目的未定属,目前还没有亲缘分支分类法的研究。

南极甲龙的正模标本,是该属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化石,同时也是南极洲所发现的第一个恐龙化石。这个正模标本是在1986年1月,由阿根廷地质学家爱德华多·奥立维罗(Eduardo Olivero)与罗贝托·斯加索(Roberto Scasso),发现于南极半岛附近的詹姆斯罗斯岛。挖掘区域约6平方米大小,但因为冰冻的地层与恶劣的气候,在经历数次挖掘活动后,直到10几年后才被完全的挖出,但可确定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该标本包含:三个相关联的牙齿、部分下颌与一颗相连的牙齿、部分颅骨碎片、脊椎、肩胛骨、肠骨、股骨、五块跖骨、两块指骨、以及众多的骨甲。骨骸的保存状态不佳,许多接近地面的化石,因为风化作用#冻融风化而风化、破碎。

这些化石经历10几年才被完整挖出,且有过三次个别的研究发表,终于在2006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利安纳度·萨尔加多(Leonardo Salgado)与佐兰·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正式命名为奥氏南极甲龙()。在1993年命名的冰脊龙,是第一个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但其实南极甲龙才是第一个在南极洲出土的恐龙。南极洲(Antarctica)这名称衍化自古希腊文,αντ/ant-意为“的对面”,αρκτο/arktos意为“熊” ,暗指大熊星座;而πελτε/pelte意为“盾甲”,是甲龙类常见的属名字根。种名则是以发现者爱德华多·奥立维罗为名,他既是第一份相关研究的作者,更在南极洲挖掘了10几年之久。

早期的研究显示,这个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的甲龙类化石,是个幼年体。最近的研究则发现,它们的脊椎骨各部分完全愈合在一起,而幼体的神经弓与脊椎体之间应该有明显的接合处。一个初步的组织学研究,研究了数个脊椎骨,显示这个骨头生长至一定的程度,应该不是新生长的骨头。

2011年的一份种系发生学研究,提出南极甲龙是已知最原始的结节龙科恐龙。

正模标本是在南极洲圣塔玛尔塔组(Santa Marta Formation)出土的,位于一个挖掘基地的附近90米处。该地过去是个浅海环境,保存了许多海生动物化石,例如:鲨鱼牙齿、沧龙科的、鹦鹉螺、双壳纲、以及腹足类。从鹦鹉螺等标准化石显示,该地的年代为晚白垩纪的晚坎潘阶,约74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尽管位处海相沉积层中,南极甲龙仍生存于陆地上。曾经在其他海相沉积层中发现甲龙类化石,但应该是被冲积到海洋中的尸体。

虽然在白垩纪时期,南极洲位于南极圈之内,该地的气候却比现在温暖许多,应该没有覆盖者冰河。南极甲龙等动物可能生存于由蕨类与落叶树构成的森林之中。尽管气温较高,当时的南极洲在冬天应有永夜。在当时,南极半岛与詹姆斯罗斯岛连接者南美洲,允许两地的动物群做生物迁徙。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有个共同的甲龙类动物群。

相关

  • 激活能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是一个化学名词,又被称为阈能。这一名词是由阿瑞尼士在1889年引入,用来定义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所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活化能可以用于表示一个化学反
  • 高雄捷运公司坐标:22°34′56.7″N 121°19′52.0″E / 22.582417°N 121.331111°E / 22.582417; 121.331111高雄捷运股份有限公司(英语:Kaohsiung Rapid Transit Corporation,简称高捷公司
  • 李荣春李荣春(1914年-1994年1月31日),宜兰县头城镇人,台湾小说家,曾经创作《祖国与同胞》作品。李荣春1914年出生于宜兰厅头城,15岁毕业于头城公学校。隔年他进入私塾学习汉语并且自修学
  • 瓢蟹总科瓢蟹总科(Carpilioid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个总科,下含唯一的现存科瓢蟹科和另外三个已灭绝科。 按现在的地理环境,其分布位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及包括加勒比海在内的西大西洋。
  • 郦食其郦.mw-parser-output ruby>rt,.mw-parser-output ruby>rtc{font-feature-settings:"ruby"1}.mw-parser-output ruby.large{font-size:250%}.mw-parser-output ruby.larger{f
  • 张鲁庵张鲁庵(1901年-1962年),字炎夫,号幼焦,清末民国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印泥制作大师,是西泠印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慈溪人,寓居上海。出生杭州巨富,是老杭州著名药房“张同泰药堂
  • 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俄语: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年2月1日-1937年3月10日)是一位俄罗斯小说家,代表作为反乌托邦的科幻小说《
  • 白噪音 (电影)《借声还魂》(英语:White Noise)又译为白噪声、鬼讯号等,是一部超自然恐怖电影,导演杰弗瑞·萨克斯执导,由迈克尔·基顿主演。标题内容即取自超自然电子异象(Electronic Voice Phen
  • 久保田弓椰久保田弓椰(くぼた ゆみや,1991年4月22日-),日本男子体育舞蹈运动员。北海道出生,毕业于启北中学校;现就读于旭川実业高校。其胞妹久保田兰罗同为体育舞蹈运动员,目前兄妹二人为参加
  • 圆头倭犰狳圆头倭犰狳(学名:)是倭犰狳科下圆头倭犰狳属()的单属种。此种与另一近似种倭犰狳常被称作铠鼹,铠指此科物种背部上的鳞甲,但它们并不属于鼹科。原生于新热带界的南美洲,主要生活于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