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托方块(英语:Sator Square),另称罗塔斯方块(Rotas Square)、萨托魔方阵或萨托尔魔方阵,是一组包含五个拉丁语回文的四方连词(英语:word square),最早的例子可追溯至庞贝所属的古罗马时代,之后亦可在早期基督教和魔术表演中找到其痕迹。某些学者认为萨托方块起源自公元前时期,由诸如犹太人或密特拉教徒发明。
最早的方块形式以ROTAS为顶行,但以SATOR为主的版本之后成为主流。它是一个由5个5字母单词组成的5×5正方形,总共有25个字母,所有字母均来自8个拉丁字母,分别是5个子音(S、T、R、P、N)和三个母音(A、E、O)。
萨托方块是一个具有四个对称性排列(其空间对称群比起八阶二面体群更像是克莱因四元群,原因是正方形的相邻边不相同)的二维回文方块,即使两条对角线镜射或180度旋转也好,其同一性依旧保持不变。文本可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阅读,并且旋转180度并仍能以所有这些方式阅读。
其中几个可能的翻译是“农夫阿雷波已令轮子运转起来”、“农夫阿雷波已经用犁耕作过了”,或是“农夫阿雷波用犁来耕作”。另一种解释是把OPERA视作夺格名词,而非主格,若是如此,句子的焦点便会转向至ROTAS上,从而解读成“农夫阿雷波难以握着轮子”或“农夫阿雷波费力地握着轮子”。第一种解释虽然没有实义,但在语法上依然成立。德国考古学家C·W·塞拉姆(英语:C. W. Ceram)以牛耕式的方法解读萨托方块,由于拉丁文没有特定字序的关系,句子翻译出来的意思仍是一样的。这样做的话ROTAS的位置便会有所改变,也是该译法与其他译法不相同的主要区别。
“AREPO”一词是罕用语(英语:hapax legomenon),在其他拉丁语文本中从未出现过。大多数研究萨托方块的学者都同意这观点,认为它是专有名词,或是专为这方块的句子发明的非拉丁语人名。法国历史学家热罗姆·卡库皮诺(英语:Jerome Carcopino)认为该词来自凯尔特语族,特别是高卢语中的“犁”(plough)。英籍德裔法学家大卫·杜伯(英语:David Daube)则争辩道“AREPO”是希伯来或阿拉姆版本的“Ἄλφα ω”,即希腊语的“阿耳法和敖默加”(启示录,1:8),其中一个代表基督教的符号象征。而英国埃及学家J·格温·格里菲斯(英语:J. Gwyn Griffiths)就对此表示它变化自意指“阿匹斯之脸”且来自亚历山大港的埃及人名“霍拉皮斯”(Ḥr-Ḥp)。塞尔维亚裔美国语文学家米罗斯拉夫·马尔科维奇(英语:Miroslav Marcovich)赞成格里菲斯的理论,认为该词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埃及,并坚称“AREPO”就是哈尔波克拉特斯的拉丁化缩写,而“SATOR AREPO”对应哈尔波克拉特斯的另一种叫法“Γεωργός `Aρπον”。
若将萨托方块中心的N周围的字母重新排列,便可以得出一个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为Pater Noster(主祷文的拉丁语)的希腊十字。而其余的字母(A、O各两个)则可以理解为阿耳法和敖默加,来表达上帝的全在。因此,方块可能是早期基督徒之间的暗号,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教徒身份。其中一个位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年份可追溯至2世纪的萨托方块便被认为是基督教在该国存在的最早证据之一。
埃及科普特人的《巴托斯的童贞女祷女》()讲述耶稣基督被人用五个钉子钉死在十字架上,而该五个钉子的名字正是萨托方块的五个单字——Sator、Arepo、Tenet、Opera和Rotas。这种说法亦出现在邻近的埃塞俄比亚,在那里的基督教传统中分别代表主耶稣五个伤口,且单词稍有变化,其中Sador(Sator)代表圣枪造成的伤口、Alador(Arepo)指右手的钉子伤口、Danat(Tenet)是左手伤口的名称、Adara(Opera)表示右脚的伤口,而Rodas(Rotas)则为左脚伤口。当埃塞俄比亚基督教徒需要用到41结的祈祷绳(英语:prayer rope)时,他们会在每一结诵读萨托方块。
在君士坦丁七世统治时期的卡帕多奇亚,耶稣降生故事的牧羊人分别叫作萨托(Sator)、阿雷本(Arepon)和特尼顿(Teneton),而此同时在拜占庭圣经的东方三博士则名为阿托(Ator)、萨托(Sator)和佩拉托拉斯(Peratoras)。
阿比林基督大学教授埃弗里特·佛格森(英语:Everett Ferguson)等权威相信萨托方块源于密特拉教或犹太教,理由是庞贝在公元79年时基于宗教禁令,拥有大量基督徒的可能性极微,并且没有迹象显示基督教在此之前以拉丁语作他们的仪式语言(英语:Sacred language)。主要研究经外书和死海古卷的普林斯顿神学院(英语: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詹姆斯·H·查尔斯沃思(英语:James H. Charlesworth)则指出萨托方块象征着包括阿斯克勒庇俄斯在内的所有蛇神,他又认为该方块的其中一种祷告形式是:先“SATOR-ROTAS”(我们的创造主,祢让所有事物运转),然后“OPERA-AREPO”(我努力地向祢的方向匍匐前进),再从中间开始顺时针诵读“TENET-TENET-TENET-TENET”(保持、保持、保持、保持)。
驱魔祷文亦衍生出将方块的25个字母重组排列的做法:
萨托方块在民间魔术上有着各种用途,例如灭火、令家畜免受巫术之害,以及在旅行时消除疲劳感。曾有一段时间有人宣称必须将方块写在某种材料上,或是用某种墨水书写才能有魔法效果。除此之外,萨托方块在德裔宾夕法尼亚人和俄罗斯正教会旧信徒的社区中是一种传统药物。
年代最早的萨托方块是在庞贝古城遗址中发现的。罗马的圣母大殿下亦发掘出该方块。在卡佩斯特拉诺附近的圣彼得小礼拜堂本笃会修道院中,有一个萨托方块的大理石碑文。同样在意大利中部,锡耶纳主教座堂的外墙和纪念碑也刻有该方块。另外,意大利南部的阿夸维瓦科莱克罗切教堂内有一石碑,上面刻了一个萨托方块,但其与通常版本不同,以Rotas为顶行。
在意大利之外,英国里温顿教堂(英语:Rivington Church)的一组碑石上可以找到多个萨托方块。在瑞典厄勒布鲁发现的14世纪卢恩石刻Nä Fv1979;234中可看到萨托方块,石上刻有“sator ¶ ar(æ)po ¶ tænæt”,即“sator arepo tenet”。而在哥特兰岛上发现的两个石刻(G 145 M、G 149 M)也有着该方块的存在。
萨托方块启发了一些古典或当代作曲家,包括安东·韦伯恩和法比奥·曼戈齐(英语:Fabio Mengozzi)。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2020年电影《信条》中的电影标题,以及多个人物姓氏和场景都来自萨托方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