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天文台

✍ dations ◷ 2025-04-05 18:31:27 #马萨诸塞州天文台,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天文台(Harvard College Observatory,缩写为HCO)座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建立于1839年,是美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天文台,是哈佛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并为哈佛大学天文系的教学活动提供设备等方面的支持。1973年,哈佛大学天文台与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共同组成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哈佛大学天文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威廉·邦德。1815年,邦德访问了英国,受哈佛大学的委托,考察了欧洲的天文台,目的是要在美国建立天文台。邦德还在自己家中建立了一个屋顶可以开合的小型天文台。1839年,哈佛大学提议将邦德的私人天文台并入大学,称为哈佛大学天文台,邦德接受了邀请,并担任首任台长。1847年6月24日,哈佛大学天文台从德国购置的口径15英寸(38厘米)的折射望远镜正式启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1848年,威廉·邦德和他的儿子乔治·邦德在这里发现了土卫七,1850年11月,他们又共同发现了土星的第三个环——C环。1847年至1852年间,邦德父子与摄影先驱约翰·亚当斯·惠普尔一起使用15英寸望远镜进行了天体照相的工作,拍摄了月亮的照片,并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上获奖。1850年7月16日至17日夜,邦德父子和惠普尔和使用银版照相法共同拍摄了织女星的照片,这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恒星的照片。1857年他们又拍摄了大熊座的开阳双星等照片。1859年威廉·邦德去世后,他的儿子乔治·邦德接任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

1876年到1918年期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成为哈佛大学天文台的第四任台长。在他任职期间,发起并主持编制了星表,提出用照相方法建立世界第一个测光系统的标准——北极星序,并用色指数的方法对恒星光谱进行分类,还发现了第一颗分光双星。皮克林积极鼓励女性从事天文研究,招募了一些聋哑女性对天文台拍摄的照相底片进行测量和分类工作,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她们当中包括主持恒星光谱分类的坎农、发现造父变星周光关系的勒维特等人。在40多年时间里,哈佛大学天文台分析了超过50万颗恒星的光谱,编纂成10册的亨利·德雷伯星表,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发展出来的恒星光谱分类法将恒星分为O、B、A、F、G、K、M等类,被称为哈佛分类法。1920年代,包含北天极附近96颗恒星测光结果的北极星序发表,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1年至1952年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担任台长,他主要从事球状星团和造父变星的研究,提出了银河系的中心不是太阳系,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边缘。他主张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主要天体,观测到的旋涡星云是位于银河系内部的天体。

相关

  • 冷凝器冷凝器是一个可以将气态物质凝结成液态的设备,是常见的热交换器,一般会利用冷却的方式使物质凝结。凝结过程中物质放出潜热及部分显热,使冷凝器的冷媒温度昇高。依冷凝器的需求
  • 天堂天堂,有时也称为天国,字面意思即天上的殿堂、国度,很多宗教和心灵哲学认为人死后的生命形式将存在的处所。一般认为,天堂通常是出于人对于生死无常的恐惧和因果报应观念的产物,但
  •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1785年4月26日-1851年1月27日),美国画家、博物学家,法裔美国人,他绘制的鸟类图鉴《美国鸟类》被称作“美国国宝”。奥杜邦出生于海地,是一
  • 天津话天津话(国际音标:.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
  • 陕州区陕州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三门峡市下属的一个市辖区,面积1763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34万。区政府驻大营镇。国务院于2015年2月16日批准陕县撤县设区,在原陕县行政区域成立陕
  • 蟹爪兰蟹爪兰(学名:)又称螃蟹兰,是一种附生性小灌木,属双子叶植物石竹目仙人掌科蟹爪兰属植物。蟹爪兰原产巴西热带雨林中,附生在大树干或阴暗湿润的石缝里,生长发育中需要荫蔽、潮湿的环
  • 斯科特·利普斯基斯科特·利普斯基(英语:Scott Lipsky,1981年8月14日-)是一位美国职业网球运动员。截至目前为止,利普斯基夺得7座ATP双打冠军。
  • 约翰·德阿奎诺约翰·德阿奎诺(英语:John D'Aquino,1958年4月14日-)是美国的一位演员。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在深海寻戈中饰演Benjamin Krieg,以及在柯瑞当家中饰演总统Richard Martinez。他也主持
  • 怠惰颂〈怠惰颂〉("Ode on Indolence",或译〈懒散之歌〉)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五首传世颂体的第一首,写于1819年春天。其余是〈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夜莺颂〉和〈赛琪颂〉。18
  • 中央区 (圣彼得堡)中央区(俄语:Центра́льный райо́н,罗马化:Tsentralny rayon)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区。它北面和东面到涅瓦河,南到支流运河(Обводный канал),西到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