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晚祷 (歌剧)

✍ dations ◷ 2025-08-27 13:38:35 #法语歌剧,意大利语歌剧,威尔第歌剧,意大利历史题材作品,悲剧,歌剧作品

奥贝尔托(英语:Oberto (opera))(1839)
一日君王(英语:Un giorno di regno)(1840)
纳布科(1842)
伦巴第人在第一次十字军中(英语: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1843)
埃尔纳尼(英语:Ernani)(1844)
两个福斯卡罗(英语:I due Foscari)(1844)
圣女贞德(英语:Giovanna d'Arco)(1845)
阿尔齐拉(英语:Alzira (opera))(1845)
阿提拉(英语:Attila (opera))(1846)
马克白(1847)
强盗(1847)
海盗(1848)
莱尼亚诺战役(英语:La battaglia di Legnano)(1849)
路易莎·米勒(1849)
史帝费利奥(英语:Stiffelio)(1850)
弄臣(1851)
游唱诗人(1853)
茶花女(1853)
西西里晚祷(1855)
西蒙·波卡涅拉(英语:Simon Boccanegra)(1857)
假面舞会(1859)
命运之力(1862)
唐·卡洛(1867)
阿依达(1871)
奥泰罗(1887)
法斯塔夫(1893)

《西西里晚祷》(法语:Les vêpres siciliennes、意大利语:I vespri siciliani)是一部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五幕大歌剧。歌剧的脚本是又由夏尔·杜韦里埃(Charles Duveyrier)和尤金·斯克利伯(Eugène Scribe)所作的《阿尔巴公爵(Le duc d'Albe)》,并由他们二人亲自将脚本套入1282年西西里晚祷起事的背景,从而制成这套歌剧的辞本。该剧于1855年6月13日于巴黎歌剧院首演,并作为当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一项主要活动。

如同威尔第所作的《唐·卡洛斯》一般,意大利语的辞本很快被制备。但为防意大利地区审查当局的干涉,该歌剧在各地以不同名字上演。在帕尔玛大公剧院和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的1856乐季,该剧是以《Giovanna de Guzman》之名上演的,而在1858年的那不勒斯,该剧的名字却成了《Batilde di Turenna》。1860年,两西西里归并萨丁尼亚,后成为意大利王国,该剧自此得以在意大利以《西西里晚祷(I vespri siciliani)》之名上演。

相关

  •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英文:Gram Positive)是能够用革兰氏染色染成深蓝或紫色的细菌,而革兰氏阴性菌不能被染色(通常染作红色以对比)。它们细胞壁中含有较大量的肽聚糖,但经常缺乏革兰氏阴
  • 计算化学计算化学(computational chemistry)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近似以及电脑程序计算分子的性质,例如总能量、偶极矩、四极矩、振动频率、反应活性等,并用以
  • 互相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英语:Drug Interaction)是指在同时服用时,药物的活跃性、有效性受到另一种物质(通常是另一种药物)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产生协同效应(药效增强),也可以产生拮抗作用(药
  • 天文学大成至大论(拉丁语:Almagestum),古希腊托勒密在约公元140年编纂的一部数学、天文学专著,提出了恒星和行星的复杂运动路径。直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该书提出的地心说模型被伊斯兰和
  • 王 超王超可以指:
  • 弗雷德里克王子 (荷兰)弗雷德里克王子(荷兰语:,1797年2月28日-1881年9月8日),奥兰治亲王威廉六世(1815年成为荷兰国王,称威廉一世)的次子,威廉二世的弟弟。1813年,随着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的失败,弗雷德里克随
  • 刹子港坐标:29°57′48.467″N 121°27′1.461″E / 29.96346306°N 121.45040583°E / 29.96346306; 121.45040583刹子港又名刹子浦、官山河,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是沟通慈江和姚
  • 丁贵堂丁贵堂(1891年11月18日-1962年11月21日),字荣阶,祖籍山东黄县,出生于辽宁海城,曾任中国海关副总税务司、代理总税务司。丁贵堂于1910年自奉天高等学堂毕业后,任教于奉天东关两等小学
  • 阿拉伯刺盖鱼阿拉伯刺盖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盖刺鱼科的其中一个种。本鱼分布于西印度洋区,包括红海、东非、波斯湾、阿拉伯海、阿曼湾等海域。水深3至30米。本鱼体略高而侧扁,吻短稍
  • 刘矩刘矩,北直隶开州人,明朝政治人物、榜眼。永乐十二年,乡试中举。永乐十九年(1421年),殿试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其为人方正古朴,以程明道、张横渠为典范。宣德六年,升翰林院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