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夜节律
✍ dations ◷ 2025-11-09 03:11:41 #日夜节律
昼夜节律(英语:circadian rhythm /sɜːrˈkeɪdiən/),又译日夜节律、概日节律、日变周期、生理时钟,一种生理现象,以内源性、持续的,呈现以约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等,都被观察到有类似生理变化。英语:circadian,这个单字源自拉丁文拉丁语:circa,为大约、大概的意思,拉丁语:diem,是一天、一日之意。合起来,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大约一天。昼夜节律,由日变时钟(circadian clock)所驱动。2017年来自美国的三位遗传学家杰弗理·霍尔(Jeffrey Hall)、迈克尔·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扬(Michael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分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相关
- 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mallei),又称鼻疽伯克氏菌、鼻疽假单孢菌,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伯克氏菌属。它会引起马鼻疽。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
- 扩散作用扩散作用是一个基于分子热运动的输运现象,是分子通过布朗运动从高浓度区域(或高化势)向低浓度区域(或低化势)的运输的过程。它是趋向于热平衡态的驰豫过程,是熵驱动的过程。菲
- 大洋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
- 海马体海马体(英语:Hippocampus),是人类及脊椎动物脑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有海马体的动物身上发现的海马体皆成对出现,分别位于左右脑半球。它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皮质
- APG系统《被子植物APG分类法》是1998年由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出版的一种对于被子植物的现代分类法。和传统的依照形态分类不同,这种分类法主要依照植
- 克劳斯·冯·克利钦克劳斯·冯·克利青(德语:Klaus von Klitzing,1943年6月28日-),德国物理学家。他因于1980年2月5日在格勒诺布尔高强度磁场实验室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而获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冯·
- 肌束膜肌束膜(英语:perimysium)是一层把肌纤维组合成束(捆)即肌束(muscle fascicle)的结缔组织鞘(套)。肌肉生理学新近研究发现肌束膜在“侧收缩运动”(lateral contractile movement)中起作
- 吞食性爱好吞食爱好(Vorarephilia,简称Vore),爱好者借由想像吞食他人(或生物)或被吞食,是当第三者观赏,达到生理性刺激的效果。然而此类幻想基本上不可能实现于现实生活,故爱好者经常透过故事、
- 证券证券(Securities)是有价证券的简称,是一种表示财产权的有价凭证,持有者可以依据此凭证,证明其所有权或债权等私权的证明文件。例如:股票、债券、权证和股票价款缴纳凭证等。证券也
- 大卫·赫利大卫·赫利(英语:David Hurley),澳大利亚前陆军军官、政治人士。现任澳大利亚总督。曾担任新南威尔士州州督。2014年退役后,在时仼州总理迈克尔·贝尔德的推荐下,获澳大利亚君主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