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

✍ dations ◷ 2025-11-09 08:28:59 #LQ10方格,月球环形山,天文学,地球外撞击坑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Aristarch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一座突出的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30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该陨坑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大,就位于阿里斯塔克斯高原东南边缘,一块包含了大量如蜿蜒月溪等火山活动构造的隆起区,该一带也是曾大量报道发生过月球瞬变现象的地方,而且月球探勘者探测器曾检测到近期有过氡气排散的迹象。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位于广袤的风暴洋中间一处隆起的岩石高地上-也称作"阿里斯塔克斯高原",该倾斜地块横跨约200公里,其中位于风暴洋东南的部分最大高出月海表面达2000米。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坐落在略小的希罗多德陨石坑及施勒特尔月谷东面、东北毗邻已损毁的普林茨陨石坑,更远处绵延着哈宾杰山脉,它的北面则蜿蜒着一系列被统称为"阿里斯塔克斯月溪"的狭窄沟槽。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23°44′N 47°29′W / 23.73°N 47.49°W / 23.73; -47.49坐标:23°44′N 47°29′W / 23.73°N 47.49°W / 23.73; -47.49,直径39.99公里,深约2.19公里。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是月表上最亮的大型结构,其反照率几乎是大部分月表特征的二倍,足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其显示在大型望远镜中的反光强度更是令人眼花,即使大部分月表处于地照期间,也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它。它的坑内施罗特亮度等级达到9½°,而中央峰更是高达10°。之所以如此明亮夺目,是因为它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大概产生于4.5亿年前,太阳风尚未有足够时间通过太空风化过程来淡化其撞击溅射物。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应形成在哥白尼环形山之后,但要早于第谷环形山。由于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这些醒目的射纹线,它也被归属为哥白尼纪的撞击坑。

该陨坑最亮的地方是它高约860米的陡峭中央峰,内侧壁呈明显的阶坡状结构,其中西侧内壁坡度约有31°。坑内地表相对平坦,但月球轨道器拍摄的照片揭示了其坑底覆盖有众多小山丘、洼坑和小裂缝。陨坑环绕着一圈厚实的圆形或多边形阶坡状外壁,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1030米,并覆盖了一层明亮的喷出物,这些喷出物向南面和东南延伸分散成明亮的射纹束,这表明阿里斯塔克斯陨坑可能形成于一次来自东北方的斜向撞击,这些喷出物包含了月海和阿里斯塔克斯高原的地质成分。

2011年11月,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飞越了这座横跨近25英里(40公里)、下沉深度超过2英里(3.5公里)的陨石坑。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首席图像研究员"马克·罗宾逊"(Mark Robinson)曾说:"阿里斯塔克斯高原是月球上最具地质多样性的地方:一处神奇凸起的平坦高原,一道被熔岩洪流凿出的巨型月沟,火山灰喷发区以及四周漫布着大面积的玄武岩”。美国宇航局2011年12月25日公布了该陨石坑的照片。

1911年,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Robert W. Wood)教授在使用紫外线摄影拍摄该陨石坑区时,发现了紫外光下高原区异常的外观和北部区呈现有硫矿床的迹象,今天认为阿里斯塔克斯高原岩石类似物为橙色月壤(这种颜色的地表附着了直径约0.2毫米,类似玻璃体的橙色球形颗粒火山物),与阿波罗17号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和尤金·塞尔南在月球陶拉斯-利特罗谷中矮子月坑附近所发现的一样。这一多彩区域有时也被称作"伍德斑"-阿里斯塔克斯高原的另一名称。

1958年11月3日,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科济列夫"在对阿里斯塔克斯陨坑观察的基础上,率先获得了有关月球火山活动的信息。 在随后的新闻采访中,科学家宣布,在气体光谱图中发现了阿里斯塔克斯陨坑中存在有氢分子的迹象。根据科学家的说法,这表明月球内部以及地壳深处仍存在着高温。

克莱门汀号任务期间,探测器对该陨坑进行了矿物光谱测量,数据显示其中央峰为典型的斜长岩,一种主要由斜长石缓慢冷却而成的火成岩,相比之下,陨坑外侧壁成分则是由等量斜长石和橄榄石构成的橄长岩。

2005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对月球上以钛铁矿形态存在的富氧玻璃质月壤进行了探查,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所在区域也被列入其中。哈勃高级巡天照相机分别拍摄了阿里斯塔克斯陨坑的可见光和紫外光照片,并将它们与已进行过实地探测,并掌握其化学成分的阿波罗15号和阿波罗17号登陆点作对比,确定了该陨坑蕴藏有特别丰富的钛铁矿,一种未来定居月球时可用来提取氧气的钛氧矿物。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附近的地区时常有出现月球瞬变现象。这类现象包含月表出现短暂的阴影和彩色亮斑。对已知资料进行的整理表明,此类现象的可信记载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出现在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地区。1971年,阿波罗15号从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110公里上空掠过时,侦测到一股明显的α粒子流。一般认为这些粒子流是由氡 - 222的衰变引起的。氡 - 222是一种放射性气体,其半衰期为3.8日。后来的月球探勘者也证实了该地区周边的氡 - 222散逸现象。而月球暂现现象可解释为氡气缓慢而无法觉察的泄出,或间歇性喷发现象。截至2007年底,共计报导过该陨坑中有122例此类观察结果。

阿里斯塔克斯陨坑与月球正面许多的陨石坑一样,也是由意大利耶稣会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所命名,他于1651年所创建的命名体系在1935年成为了标准命名 。早期的一些月面学家们也曾赋予它不同的名字,如荷兰天文学家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在他1645年的月图中以西班牙王国后来的继承人"巴尔塔萨·查尔斯"之名命名它为"西班牙王子巴尔塔萨"(Balthasaris Hispa. Pri);而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则以埃及奥尔比亚附近的一座山脉称其为"菲奥莱斯山"(Mons Porphyrites);一处紫外光反照率极低的特别区域被以它的发现者-"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之名称作"伍德斑"。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周边分布有若干更小的陨石坑,其中有不少可能是主坑中高速抛射出的大块喷出物再次撞击月表所形成的次生坑。按惯例,最靠近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它的中心点旁边。


以下陨石坑被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命名。

阿波罗15号拍摄的图像

阿波罗15号拍摄的图像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图像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坑内中央峰

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卫星坑"阿里斯塔克斯 F"

相关

  • 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英语:End-Ediacaran extinction)又称震旦纪末期灭绝事件,是一次可能发生在约5.42亿年前埃迪卡拉纪末期的大灭绝。该次事件包括疑源类生物的大型集体灭绝
  • 未接触部落未接触部落、遗世部落(uncontacted peoples;isolated people;lost tribes;voluntary isolation),是指未与现代文明接触的原始部落,世界各地只有少数群体仍然孤立。他们大多数生活在
  • 汉普登县汉普登县(英语:Hampden County)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中西部的一个县,南邻康涅狄格州。面积1,642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456,228。县治斯普林菲尔德,惟自1998年起已
  • 月亮脸月影(学名:Echeveria elegans)是景天科,拟石莲花属的一种植物,原产于墨西哥的山区。这是一种多汁的多年生常绿植物;高度可生长至5-10厘米,群生株幅达50-100厘米;叶片为肉质浅蓝绿色,
  • 韦伯线华莱士线(Wallace's Line)是生物地理学中,区分东洋区(又名极东区:60)和澳大拉西亚区的分界线。1854年到1862年英国动物地理学者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在马来群岛研究岛屿
  • 科尔比学院皇室蓝科尔比学院(英文:Colby College)是一所私立文理学院,位于缅因州沃特维尔的五月花山上。学院建立于1813年,是美国历史第12长的文理学院。建立初期最初为男子学院,自1873年
  • 延药睡莲延药睡莲(学名:Nymphaea nouchali)又名蓝睡莲,为睡莲科睡莲属下的一个种。埃及蓝睡莲(学名:Nymphaea nouchali var. caerulea),为睡莲属延药睡莲的一个变种。
  • 竺子竺子(?-?),女,原名李贺。美籍华人,诗人,作家。生于北京。毕业于西方文学专业。代表作品包括《黑色唱片》、《我把你放在玫瑰床上》、《独身女人的台阶》、《空中走廊》等。
  • 夏福特 (2019年电影)《新杀戮战警》(英语:)是一部2019年美国动作犯罪喜剧片,由提姆·史多利执导,肯尼亚·巴里斯(英语:Kenya Barris)和亚历士·巴诺(Alex Barnow)共同撰写剧本。该片为《黑街神探(英语:John
  • 安特诺尔·菲尔曼约瑟夫·奥古斯特·安特诺尔·菲尔曼(法语:Joseph Auguste Anténor Firmin, 1850-1911 ) ,是海地人类学家、记者和政治家。安特诺尔出生于海地北部的海地角,自幼勤奋好学,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