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曾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所在地,因隋炀帝在汉魏洛阳城西重新建隋唐洛阳城,因此又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汉魏洛阳城是以战国后期吕不韦改建的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汉魏洛阳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长近14公里,东、西各修三门,南设四门,北建二门,即十二门。
建武二年(26年),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迁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于城外东南侧建宗庙,于城外西南侧设社稷。随后又在城内北侧、城外以东,城外以南开金市、马市和南市等集市。宫城建筑最初只有南宫,汉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宫以北新筑北宫,从而形成了南北二宫城相互对应居于城中的格局。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雒阳城为董卓焚毁破坏。汉献帝曾迁回西京长安城,后被曹操挟至许昌。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改元黄初,建立曹魏。黄初元年十二月,初营洛阳宫。十二月戊午,曹丕至洛阳。曹魏时,洛阳为五都。城市建筑,除废弃南宫为闾里外,基本恢复东汉时期雒阳城之旧貌。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开始大规模增修并改造洛阳城,扩大市区面积,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进一步适应了居民,交通等实际需求。
长安 · 洛阳 · 汴 · 燕(明代,陈建)
关中 · 洛阳 · 建康 · 开封(明末,顾炎武)
长安 · 洛阳 · 金陵 · 燕都(民国,朱偰)
长安 · 洛阳 · 汴京 · 燕都 · 金陵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 杭州 · 安阳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开封
杭州 · 安阳 · 郑州 · 大同 · 成都
亳 → 隞(嚣) → 相 → 庇 → 邢 → 奄 → 殷 → 朝歌
岐邑 → 丰京 → 镐京 → 雒邑
西汉→新朝长安 → 东汉雒阳 → 东汉献帝长安 → 东汉献帝许都
长安遗址 · 谯都 · 许都遗址 · 邺都遗址 · 洛阳遗址
统治中心:长安 → 大兴→长安(胡姆丹) → 武周神都 → 长安 → 成都 → 长安 → 洛阳
北京太原府 · 东京河南府 · 中京京兆府 · 南京成都府 · 西京凤翔府
上京龙泉府 · 东京龙原府 · 中京显德府 · 南京南海府 · 西京鸭绿府
上京临潢府 · 东京辽阳府 · 中京大定府 · 南京析津府 · 西京大同府
上京会宁府 · 中都大兴府 · 南京→东京辽阳府 · 西京大同府 · 北京临潢府→大定府 · 南京开封府
后梁开封府 → 后唐洛阳 → 后晋→后汉→后周开封府
南唐江宁府 → 南都南昌府 · 北汉太原府
东京兴庆府→中兴府 · 西京西平府 · 辅郡西凉府
东京开封府(汴梁) → 行在临安府、行都建康府 · 西京河南府 · 南京应天府 · 北京大名府
大蒙古国:曲雕阿兰 → 哈拉和林 → 上都
大都路大都(汗八里) · 上都路(陪都)
北元:上都 → 应昌城 → 哈拉和林
察哈尔部林丹汗:查干浩特
· 京师应天府(后改为留都南京) → 京师顺天府(原为行在) → 应天府 → 顺天府
弘光应天府 · 隆武福京天兴府 · 绍武 · 永历 · 东武
后金:费阿拉(佛阿拉) → 赫图阿拉(兴京) → 界藩城(行都) → 萨尔浒城(行都) → 辽阳 → 东京 → 盛京奉天府(后改为留都)
京师顺天府 → 广州 → 重庆 → 成都 → 台北(中央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