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体探测器

✍ dations ◷ 2025-11-11 05:46:19 #闪烁体探测器
闪烁体探测器(Scintillation Detector)是利用电离辐射在某些物质中产生的闪光来进行探测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电离辐射探测器之一。辐射引起物质发光的现象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和利用:早在1903年,威廉·克鲁克斯就发明了由硫化锌荧光材料制成的闪烁镜并用其观察镭衰变放出的辐射;卢瑟福在其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实验中也曾使用硫化锌荧光屏观测α粒子。不过,由于传统荧光材料在使用上很不方便,闪烁探测器一直没有大的进展。1947年Coltman和Marshall成功利用光电倍增管测量了辐射在闪烁体内产生的微弱荧光光子,这标志着现代闪烁体探测器的发端。之后随着光电倍增管等微光探测器件的应用和相关技术的进步,闪烁体探测器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各种新型闪烁体材料层出不穷。由于具有探测效率高、分辨时间短、使用方便、适用性广等特点,闪烁体探测器在某些方面的应用已超过气体探测器,并为γ射线谱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闪烁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入射辐射在闪烁体内损耗并沉积能量,引起闪烁体中原子(或离子、分子)的电离激发,之后受激粒子退激放出波长接近于可见光的闪烁光子。闪烁光子通过光导射入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并打出光电子,光电子受打拿级之间强电场的作用加速运动并轰击下一打拿级,打出更多光电子,由此实现光电子的倍增,直到最终到达阳极并在输出回路中产生信号。闪烁体材料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用于辐射探测的理想闪烁体应具有以下性质:一般而言,无机闪烁体的光子产额高、线性好,但发光衰减时间较长;有机闪烁体发光衰减时间短,但光子产额较低。不同闪烁体在电离辐射作用下发光的物理机制有很大区别:

相关

  • 药品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药品指一切用作诊断、治疗、预防疾病
  • 同位素分离同位素分离通过将某种化学元素的其它类型的同位素去除而达到浓缩某种特殊的同位素的目的。例如,通过同位素分离可以将天然铀分离成浓缩铀和贫铀,这是为核电站以及铀核武器制造
  • 卡尔达肖夫指数卡尔达肖夫指数(英语:Kardashev Scale)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量级,来量度文明层次及技术先进程度的一种假说。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用能量级
  • 茶油茶油是油茶籽油的简称,又名山茶油、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油茶物种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油茶籽含油率一般为25%~35%,所榨出的油茶籽油主要含油酸、亚油酸等
  •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英语:John Howard Northrop,1891年7月5日纽约州扬克斯 - 1987年5月27日亚利桑那州威肯堡),美国化学家,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范托夫 | 1902年:费歇
  • 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或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简称环印联盟,英语:The Indian Ocean Rim-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简称:IOR-ARC),最初被称为环印度洋设想(英语:The Indi
  •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中性演化理论全称为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论(英语: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简称为中性理论。是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在1968年早期所提出的一种演化理论。这个理论认
  • 328年言于魏惠王曰:“秦遇魏甚厚,魏不可无礼于秦。”乃尽献上郡15县于秦。张仪相秦。
  • 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一世卡罗尔一世(Carol I), 全名卡尔·埃特尔·弗里德里希·泽菲林努斯·路德维希·冯·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Karl Eitel Friedrich Zephyrinus Ludwig von Hohenzollern-Sigmari
  • 西门子Inspiro西门子Inspiro是一款由西门子铁路系统(原西门子交通集团)在2012年设计的电力动车组,适用于地铁系统。该产品于2012年9月19日在柏林的InnoTrans发布。2013年10月6日,第一批Insp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