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论》(法语:)是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所著,阐释其晚期哲学系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全文由90篇简短的文段组成,讨论了“单子”(Monad(s),意为单位,来自希腊语的μονάς),一种单质的形而上学粒子。
1705年与之交好的索菲·夏洛特公主逝世,在朋友催促下,莱布尼茨决定加紧出版他的著作《神义论》(出版于1710年),以纪念这位公主。在1712年至1714年,莱布尼茨最后一次停留维也纳期间,他简单地总结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与神恩的原则》()于1714年三月完成,是应萨伏伊的欧根亲王所作的简略文本。《单子论》原无标题,本拟作《神义论》的引言,但因担心后者对古今神学的过多议论冲淡他对单子的深刻思考作罢。
《单子论》原文是法语,1720年由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学生海因里希·科勒(Heinrich Köhler, 1685-1737)以《单子论诸命题》(Lehrsätze über die Monadologie)为题翻译成德语,科勒的译文比后来大多数德译本都好;1721年,哲学家Michael Gottlieb Hansch(德语:米歇爾·戈特利布·漢施)将德语版翻译成拉丁语发表在期刊《学术纪事(英语:Acta Eruditorum)》上,题为《哲学原理》()。1769年,法国人路德维奇·迪唐(Ludovici Dutens)又将本文命名为《哲学原理或论题》汇入自己所编的《全集》()第六卷之中。1840年,爱德曼(Johann Ed. Erdmann)在编辑《莱布尼茨全集》时于汉诺威发现了本文的法语原稿,他首次将其简称为《单子论》并收入全集中,这一标题一直沿用至今。
《单子论》(Monadologie)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精粹,相关哲学思想更多在《神义论》(Theodizee)中得到阐述。莱布尼茨定义单子(Monade)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原素,所谓不可再分,因而单子不具备一般物理粒子在时间、空间上的延展性,是一种抽象存在,形而上粒子。从语义学和莱布尼茨的定义看,单子是可数的,但由于它数量的无限,且充斥整个可感知的时空,没有任何单子“真空”;时空就是无限的单子相互嵌合、影响所形成的整体感知呈现。
一个单独的单子拥有两种基本性质,感知(Perzeption)、欲求(Apperzeption)。单子是单纯的实在个体,因而单子的宏观呈现(物理、精神呈现)可以坍塌、消亡、创造、再生,而单纯实体因其不可再分,内部不可再有任何引起自身性质变化的因素,故而单子是自我圆满的,单子无法在自身呈现的世界中被创造和消亡。而莱布尼茨还定义一种所有可能存在的单子的集合,Entelechie(完满实现)。
单子一旦存在,即受到欲求(appetition)的内在驱动,去和其他单子作用,产生感知(Perzeption)过程,从而再驱动欲求,由无限的单纯实体形成宏观感知实现。
莱布尼茨思想发展于同时期、略前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同为西方现代哲学先驱。但莱布尼茨并不全部认同笛卡尔的思想,在《单子论》第14段他就批评笛卡尔学派说:
莱布尼茨思想在演绎中体现的精妙性和复杂性成为他和笛卡尔代表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