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公约

✍ dations ◷ 2025-07-29 13:47:08 #网络安全

网络犯罪公约(Cyber-crime Convention)是于2001年11月由欧洲理事会的26个欧盟成员国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南非等3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在布达佩斯所共同签署的国际公约,自此《网络犯罪公约》成为全世界第一部针对网络犯罪行为所制订的国际公约。而《网络犯罪公约》制定的目标之一是期望使国际间对于网络犯罪的立法有一致共同的参考标的,也希望国际间在进行网络犯罪侦查时有一个国际公约予以支持,而得以有效进行国际合作。

网络犯罪公约除序言外,本文分为四章,共计48个条文。序言是说明《网络犯罪公约》的功能、目标;然后第一章为术语的使用,即是对网络犯罪涉及的术语进行名词定义其中包括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计算机资料(computer data)、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与电信资料(traffic data)等都有一明确之定义;而第二章为国家层面上的措施,包括有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和管辖权三个部分,其目为要求各签约国于各国国内应采取的措施,且在程序法部分规定了有关电子证据调查的特殊程序法制度,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规范非法访问(Illegal access)的行为方面,《网络犯罪公约》要求各国应立法明定非法访问为犯罪行为并应予处罚;第三章为国际合作,包括一般原则和特殊规定两个部分,在一般原则中包含规范引渡及相互合作等相关问题,而特殊规定则系有关计算机证据获取的问题,签约国应创建一周七天且一天二十四小时皆能联系合作机制的网络,各国也要对于相关人员加强训练,并配予必要的装备以配合各国合作事项的进行;第四章为最后条款,主要规定《网络犯罪公约》的签署、生效、加入、区域应用、公约的效力、声明、联邦条款、保留、保留的法律地位和撤回、修订、争端处理、缔约方大会、公约的退出和通告等事项。

网络犯罪公约在第二章自第二条至第十条中制定了签署国需要对九类网络犯罪行为以刑法处罚 ,分述于下:

《网络犯罪公约》为世界上第一个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公约,必将对世界多数国家的相应立法产生重要影响,遵循《网络犯罪公约》能创建更广泛的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司法合作,对打击跨国网络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

  • 欧文县欧文县(Irwin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南部的一个县。面积939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0,495人。县治奥西拉 (Ocilla)。成立于1818年12月15日。县名
  • 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查谟和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是一个位于印度北部的中央直辖区,分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山谷两个专区,为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的一部分。该地南面与旁遮普和喜马偕尔邦接壤,东北部
  •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华夏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之总称。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申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春秋后期已出现颇
  • 单反相机单镜头反光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简称: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大陆及港澳地区)或单眼相机(台湾),是一种相机的设计型式,其使用一块放置在镜头与胶片间的镜子把来自镜头
  • 2014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2014年7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4年7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 福尔图纳托·巴尔代利福尔图纳托·巴尔代利(意大利语:Fortunato Baldelli:1935年8月6日-2012年9月20日),是意大利籍天主教执事级枢机。曾是圣座圣赦院院长。巴尔代利出生于1935年8月6日,意大利佩鲁贾省
  • 国分盛重国分盛重(日语:国分盛重/こくぶん もりしげ ,1553年-1615年9月7日)是日本战国时代武将,后来成为久保田藩士,秋田伊达氏(日语:国分氏 (陸奥国))之祖。最初盛重名为伊达政重,在继承国分氏
  • 景骞景骞(?-338年),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成汉皇帝李期的尚书令。大成太宗李雄玉衡年间,景骞任司隶校尉。334年,李期杀太子李班篡位,轻视旧臣,信任景骞等人,以其为尚书令,封河南公。与尚书姚华
  • 星毛猕猴桃星毛猕猴桃(学名:)为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立陶宛国旗立陶宛国旗是一面黄、绿、红横向三色旗帜,由立陶宛于1989年3月20日从前苏联独立时采纳为国旗。之前,于1918年至1940年期间,这面旗帜亦是当时仍然保持独立国家地位的立陶宛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