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比得哥什
✍ dations ◷ 2025-04-24 18:35:36 #比得哥什
比得哥什(波兰语:Bydgoszcz,德语:Bromberg,音译“布龙贝格”,拉丁语:Bydgostia)是波兰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巴达河和维斯瓦河之上,人口369,151人(2004年)。自1999年起该市是库亚维-波美拉尼亚省的首府,之前为比得哥什省(1947年-1998年)及再之前的波美拉尼亚省(1945年-1947年)的首府。比得哥什是比得哥什-托伦都市圈的一部分,托伦距离比得哥什45公里,整个都市圈人口超过600,000人。2004年9月比得哥什的医学院加入了托伦大学,成为大学于比得哥什的UMK医学团体。比得哥什是起源于一个称为Bydgoszcz的捕鱼聚居地(拉丁语称为Bydgostia),该市成为维斯瓦河贸易路线上的一个据点。13世纪该市成为隃一个城堡领主的所在地,1238年第一次被提及。比得哥什1331年-1337年被条顿骑士团占领,后来被国王卡西米尔三世收复,并于1346年4月19日授予比得哥什成为城市的权利。该市日后涌进了很多德国人和犹太人。15-16世纪比得哥什是一个玉蜀黍贸易的重要地点。1657年比得哥什条约于比得哥什签订。比得哥什一直是大波兰的城市,直至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中割让予普鲁士王国为止。在这个时候,由比得哥什至连接拿确诺河与向北流向的维斯瓦河的运河建成,首先经过巴达河到向西流向的卢得河,再依次经过华他河流到奥得河。1807年比得哥什成为了华沙公国的一部分。1815年比得哥什复归普鲁士统治,成为自治的波兹南大公国的一部分和比得哥什地区的首府。于1871年后该市是德意志帝国的波森省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波兰起义之后,比得哥什1919年回归波兰。1938年比得哥什转属于波美拉尼亚省。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比得哥什被纳粹德国占领并合并到行政从属区域。1939年9月3日,大战刚开始不久,抵抗纳粹德国的比得哥什流血星期日事件发生了,大量的波兰人及德国人被杀; 9月9日德国防卫军占领比得哥什之后,该事件后来被纳粹宣传队利用作借口报复波兰人。该市的犹太人市民被抑压,上千的人被送往集中营或被处死。根据新世界百科全书 的资料,37,000名比得哥什市民于战争中死亡。1945年比得哥什解放并回归波兰。由比得哥什选区选出的波兰共和国下议院议员:
相关
- 恩斯特·鲁斯卡恩斯特·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鲁斯卡(德语:Ernst August Friedrich Ruska,1906年12月25日-1988年5月27日),德国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恩斯特·鲁
- 北欧北欧是地理上对欧洲北部的简称,一般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定义: 气候:地处高纬,气温偏低,因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其比同纬度地区暖湿 地形:1.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主体,斯堪的纳维亚山
- 组织胺组胺(英语:Histamine),是一种有机含氮的环状化合物。它参与局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具有作为瘙痒介体中心与调节肠道生理功能的作用。它还被用作神经递质。组胺由嗜碱性球和附
- 变性变性人又称换性、性转者(英语:Transsexual),其经历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的指定性别不一致或没有文化的相关性,并希望身体永久转变为符合他们的性别认同,通常寻求医疗援助(包括激素替
- 血栓血栓是在血管中形成的血块,于循环系统中会妨碍或阻断血流。当血管受损,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聚集而形成血块修补之,以避免失血或因血流冲击造成血管进一步伤害。若血块脱
- 遗传指纹分析遗传指纹分析(Genetic fingerprinting)有时也称为基因标定或基因鉴定等,是一种使用通过比较DNA片段来区别不同个体的方法。于1985年,由莱斯特大学的亚历克·杰弗里斯教授发明。
- 苔藓苔藓植物,是非维管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它们有组织器官以及封闭的生殖系统,但缺少运输水分的维管束。它们没有花朵也不制造种子,而是经由孢子来繁殖,也可以产生精子和卵,行受精作用,但
- 复层噬菌体科复层噬菌体属 Tectivirus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也译作复层病毒科,tecti来自拉丁文的tectus,有有盖的之意。主要宿主为细菌。代表种:
- 最佳可行控制技术最佳可行控制技术(Best available control technology,简称BACT)是美国1990年净化空气法案(英语:Clean Air Act of 1990)中授权使用的污染控制标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决定哪些污
- 南极洲/南极地方南极洲(英语: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于南半球的南极区,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