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系

✍ dations ◷ 2025-07-30 15:01:10 #蜜蜂总科,蜂系

地花蜂科(英语:Andrenidae)
蜜蜂科 Apidae
分舌花蜂科 Colletidae
犰狳蜂科(英语:Dasypodaidae)
集蜂科
切叶蜂科 Megachilidae
Meganomiidae(英语:Meganomiidae)
准蜂科(英语:Melittidae)
Stenotritidae(英语:Stenotritidae)

Apiformes

蜂系是一类飞行昆虫,与黄蜂和蚂蚁是近亲,它们最出名的行为是传递花粉以及生产蜂蜜和蜂蜡。蜂系是蜜蜂总科中的一个单源分类。已发现的蜂系成员有将近20000种,归入九个已确认的科。它们在除了南极洲之外的陆地上都有分布,在所有有开花植物的地方都能生存。

蜂系的食物是花蜜和花粉,花蜜为主要能量来源,而以花粉来提供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花粉也是蜂系幼虫的食物。

蜂系有长的口器,可以吸取花朵中的花蜜。蜂系的触角几乎都是公的13节,母的12节,是这个总科中典型的情形。蜂系都有二对翅膀(英语:Insect wing),较小的那一对是隐翅,极少数的蜂系其某一性别或是某一阶级的翅膀很小,因此无法飞行,但所有的蜂系都还是有翅膀。

小型无刺蜂(英语:stingless bee)的工蜂体型小于2 mm(0.079英寸),世界上最大的蜂系是华勒斯巨蜂,是属于切叶蜂科,体长可以到39 mm (1.5")。北半球最常见的蜂系是集蜂科,不过体型不大,常会和黄蜂或苍蝇混淆。

最广为人知的蜂系昆虫是西方蜜蜂,会生产蜂蜜,不过也有一些其他的蜂系昆虫会生产蜂蜜,人类也会饲养这种蜜蜂,称为蜜蜂养殖。

蜂系是蜂虎科鸟类的食物,像必胜鸟(英语:kingbird)、反舌鸟、学名为beewolf(英语:beewolf)的一种黄蜂、及蜻蜓都会捕食蜂系。

蜂系会向开花植物传粉,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传粉者(英语:Pollinator)之一。蜂系会依其需求决定要采集花蜜或是花粉,尤其是一些有社会性的蜂系物种更是如此。蜂系在采集花蜜时也可以进行授粉,但在采集花粉时可以更有效率的进行授粉。据估计,人类的食物中有三分之一是依赖昆虫授粉,而其中大部分是由蜂系,尤其是西方蜜蜂来完成。在许多国家养蜂人的工作已由制作蜂蜜转向为授粉管理(英语:Pollination management)。单一作物及许多野生及人工饲养蜂系的大量减少,使得养蜂人会依季节而迁徙,而蜂系可以依季节在有高度需求的区域进行传粉。

大部分的蜂系身体有毛,而且会携带电荷,有助于花粉的附着。雌蜂会周期性的暂停食物采集,刷洗身体使花粉收集到花粉刷(英语:scopa (biology))中,大部分蜂系的花粉刷是在脚上,有些是在腹部,蜜蜂的花粉刷已变成脚上的花粉篮(英语:pollen basket)。许多蜂系会在不同的植物中收集花粉,有些则只会收集一种或是少数几种植物的花粉。有少数的植物没有花粉,而是产生有营养的花油,就是由这种蜂系收集并使用。有一种称为秃鹫蜜蜂(英语:vulture bee)的无刺蜂(英语:stingless bee)是以腐肉为食,是唯一一种不以植物为其食物的蜂系。花粉和花蜜常常会结合成另一种形式,可能是糊状的,也可能是坚硬的。会形成不同的形状(多半是类球面),存储在蜂巢的小空间中,该空间往往也有蜂卵。

新西兰的科学家发现有三种本土种的蜂系会打开本土槲寄生Peraxilla tetrapetala的花蕾,这种花蕾不会自己打开,但蜜雀或新西兰钟吸蜜鸟(英语:New Zealand Bellbird)会扭转花蕾的尖端,此动作会使花蕾突然打开,使外界可以接触到花粉及花蜜。不过科学家观查南岛坎特伯雷区的本土蜂系,意外的发现蜂系会将花蕾的尖端咬掉,并将脚伸进花蕾中,偶尔可以让花蕾打开。可以碰触到花粉及花蜜,因此有助于在新西兰已渐渐减少之槲寄生的授粉,其他地方的蜂系都无法打开为这类专为鸟类授粉而设计的花蕾。

蜂系到花朵上授粉本身也有其危险性,像猎蝽或是蟹蛛都会藏在花朵中猎食粗心的蜂系,有些蜂系则是在飞行中被鸟捕食。开花植物上使用的杀虫剂也杀死了许多蜂系,有些是直接中毒而死,有些则是因为食物中杀虫剂的累积而死。蜂后在春天每天会孵2000个蜂卵,但在觅食季节每天仍需要孵1500个蜂卵,大部分是替补每天的伤亡,其中大部分是因年老而死亡的工蜂。独栖蜂及原社会蜂(primitively social bees)一生中的生殖期是所有昆虫中最短的,通常雌性只生产少于25个后代。

M. Magnan在1934年出版的法文书籍《Le vol des insectes》提及:他和M. Saint-Lague 将空气阻力的方程式应用在黄蜂的飞行,发现其飞行无法以固定翼的计算方式来解释,但“不应该对计算的结果与现实不符而感到惊讶。”这导致一种常见的误解“蜂系的飞行违反空气动力学原理”,但实际上它只是证实,蜂系的飞行不是使用固定翼的飞行方式,需要用其他飞行理论来解释,例如可以解释直升机飞行的飞行理论。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理·艾灵顿在1996年发现,昆虫翅膀形成的涡和其非线性效应是升力的关键来源。在流体力学中,涡和非线性现象是众所周知的困难,因此对于昆虫飞行理论的理解进展也相当缓慢。

加州理工学院Michael Dickinson和其同事在2005年在高速电影摄影及模拟蜜蜂翅膀的巨型机器人的辅助下,研究西方蜜蜂的飞行。其分析表示升力的来源是由于“短暂断续的翅膀摆动,在翅膀拍击及改变方向时的快速旋转,以及非常高速的翅膀摆动频率所组合成的结果”。翅膀摆动频率一般会随着翅膀的尺寸变小而提高,但蜜蜂翅膀摆动的幅度很小,摆动频率约为每秒230次,比翅膀大小只有80分之一的果蝇(每秒200次)要快。

各种蜂的生活习性不同,有的是独居生活的,有的是有各种群居形式,发展最高形式是像蜜蜂、熊蜂和无刺蜂的真社会性分工聚居。

有些蜂系群中,群居的雌蜂均为姊妹,且其中有劳动的分工,则称为半社会性(semisocial)分工聚居。

蜂系也在许多民间故事中出现,被政治理论家视为人类社会的典范。专栏作家Bee Wilson认为蜜蜂群居的印象“从古代到现代都有,包括在亚里斯多德及柏拉图时,在维吉尔及塞内卡时,在伊拉斯谟及莎士比亚,在托尔斯泰,以及像伯纳德·曼德维尔及卡尔·马克思等社会理论家也是一样。”在一些象征勤劳的场合也会出现蜂系。

虽然蜂系叮人很痛,而且昆虫一般会有害虫的刻板印象,但人类对蜂系的评价很高,大部分是因为是授粉者又可以生产蜂蜜、其群居性,以及其勤劳的特质。蜂系是少有常用在广告中,且带有正面特质的昆虫,多半是用在含有蜂蜜的产品中。

在古埃及,蜂系是代表下埃及的土地,法老会称为“莎草及蜂的王”(莎草代表上埃及),例如树蜂衔即为一例。

在北美,虎头蜂属虽和蜂系有许多差异,但还是容易误认为蜂系。

虽然蜂刺(英语:bee sting)可能会造成过敏者死亡,但若未被惊扰时,蜂系本质上是没有攻击性的,而且有些蜂系完全不会刺人。人类对蜂系的危害可能更大,因为蜂系会被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影响,甚至因此受到伤害。像在2006年时北美发生的蜂群崩坏症候群就有可能是因为杀虫剂、气候变化或电磁辐射等因素造成。

印尼人会将蜜蜂幼虫会和饭一起吃,一般会和切丝的椰子肉一起混合,包在香蕉叶中再蒸熟。

相关

  • 支气管支气管是连接呼吸道内将空气输往肺部的通道。支气管末梢又分支为许多小管,最终成为小支气管。支气管并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支气管管壁有平滑肌,过敏时平滑肌过度收缩,导致
  • 硕世生物硕世生物(上交所:688399),全称是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为房永生。2010年4月12日成立于江苏泰州。主要控股股东为闰康生物,主要产品为体外
  •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指的是“随着课税的所得额增加,而级距提高之税率”依据财政部赋税署的资料,所得净额54万以下,税率为5%,54万~121万,税率为12%,121万~242万,税率为20%,242万~453万,税率为30%,453
  • 西宁西宁市(藏语:.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
  • 梶井基次郎梶井基次郎(1901年2月17日-1932年3月24日),日本小说家,生于大阪,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肄业。梶井基次郎自幼身染肺结核,少年时代梦想成为工程师,1919年入第三高等学校理科就读,期间对夏
  • 江西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是一家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传媒事业单位,是中国江西省官办的省级广播电台兼电视台,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型综
  • 白足鼠属白足鼠属(),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的一属,而与白足鼠属(球鹿鼠)同科的动物尚有里约稻鼠属(里约稻鼠)、叶耳鼠属(沙叶耳鼠)、洞鼠属(粗毛洞鼠)、大耳攀鼠属(大耳攀鼠)等之数种哺乳动物。
  • 汉医学汉医学,是起源于汉民族的传统医学,现代的中国大陆人和台湾人多称其为“中医学”。其理论与技术最早是由汉民族所奠定以及发展的,并伴随中国在亚洲数千年以来的政治和文化上的影
  • 德国教育在德国,教育是由各地方政府管理,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德国教育体制主要是从中世纪后开始发展。起先,受教权只属于贵族、神职人员,随后才普及至一般国民,发展出全民教育
  • 安东尼·休伊什安东尼·休伊什,FRS(英语:Antony Hewish,1924年5月11日-),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福伊,英国射电天文学家,与马丁·赖尔共同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奖,以表彰他在射电合成孔径的发展与脉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