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川

✍ dations ◷ 2025-08-26 14:16:24 #中岛川

中岛川是位于日本长崎县长崎半岛的二级河川(日语:二級河川),其源头位于长崎市区北侧的烽火山,往西南进入市区后,在市区中与支流堂门川汇合,沿着风头山山麓穿过市区,再于新地町附近转往西,与铜座川会合后,再流入长崎港。

中岛川过去在江户时代被称为“大川”,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中岛川是从现在的西滨町西侧继续往南流至新地町西北侧位置进入长崎湾,但中岛川带来的泥沙常淤积在河口附近,江户时代都会固定清理此区域的淤沙,但在19世纪末以后就不再清理这些淤沙,也因此造成出岛周边海域(现在的长崎税关附近区域)的泥沙严重淤积;1880年代决定将出岛东侧区域作为永久陆地,因此将中岛川自西滨町开始修改河道,先往西南至出岛东北侧,再往西沿着出岛和江户町之间进入长崎湾,出岛也因此与新产生的陆地区域相连。

在17世纪期间,由于在长崎东侧的风头山上建有许多寺庙,各寺庙为了建立自市区前往该寺庙的参道,多会在山麓旁的大川上建设石桥,因此当时陆续在此段河道上兴建了石造桥梁;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座为已经被列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的眼镜桥,其他还有多座桥梁也被列为长崎市的有形文化财产,

这些桥梁自完成后大多都曾经历多次洪灾而有大大小小的损坏,甚至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日语:長崎大水害)中,有多达六座建于17世纪的的石桥遭到完全冲毁,包括当时已经被列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的眼镜桥共三座历史石桥半毁。

水灾过后,最初长崎县政府打算扩大河道,拆除损毁的石桥改建成新式桥梁以避免再次发生水患,但遭到当地希望保留文化财产的居民反对。最后县政府修改方针,决定在石桥群的原有河道两侧兴建排水道,让大部分河水可以从两侧排水道通过,减少原有河道的水量以保护这些历史石桥。

该区域现在已被规划为“中岛川公园”,此段的河水中甚至有放养鲤鱼。

这些历史石桥,过去在建造之初并未有正式的名称,通常会直接采用桥梁所在地的地名,或是建造者的名称来称呼,到江户时代后期,甚至从阿弥陀桥开始至銕桥之间的部分,是直接以位置顺序分别以第一桥至第十五桥的方式来称呼。

现在各古桥的正式名称则是在1882年由当时担任长崎区议长的西道仙(日语:西道仙)所选定的。

图例说明:

于1653年5月由当时担任唐通事(日语:唐通事)(中文翻译官)的华人,第一代颍川藤左卫门-陈道隆所出资兴建的石造桥梁,位于过长崎联外道路-长崎街道(日语:長崎街道)上,在当时经过此桥就相当于进入了长崎;过去即称之为“いちのせばし”,但并未有正式汉字名称;由西道仙选定汉字为“一之濑桥”。

桥面旁的栏杆有使用水泥修补过,桥墩也有用加强,由于过去没有损坏的纪录,外观应大致维持在当年兴建时样貌。

位于中岛川的支流鸣泷川上的石桥,于1654年3月由当时担任唐通事的华人-林守壂(日本名:林仁兵卫)出资兴建。

过去原本名为“中川桥”,1918年在其下游约28米处新建了一座桥梁,新桥接续使用了“中川桥”的名称,而原本这座桥则改称为“古桥”。

过去没有损坏的纪录,但由于路面铺设的缘故,桥面高度已被垫高了约一米,因此实际上的历史建筑已被掩埋,但是从桥梁的侧面及底部仍可以看到过去的历史建筑。

跨距仅5.1米,也是此区域最小的石桥。

位于古桥(旧中川桥)下游处约28米处,当时为取代旧的中川桥供汽车通行,于1918年兴建完成,桥面长14米,路面虽已被重新铺成柏油路面,但桥身外观仍维持兴建当时的样貌;在兴建时虽然日本已有使用钢筋混泥土建桥的能力,但当时考虑到此地为外地进入长崎的出入口,故特地采用石材依传统石桥形式兴建。

中川桥在2009年列为国家登录有形文化财产,也是长崎众多石桥形成的石桥文化中,历史最新的一座。

于1690年11月由贸易商园山善尔出资兴建的石造桥梁,在当时为长崎第一座完全由日本人出资兴建的桥梁;最初由于桥上设有“阿弥陀堂”,因此被称为“极乐桥”,“阿弥陀桥”在当时只是别称,直到19世纪末西道仙在决定桥梁名称时才以“阿弥陀桥”作为正式名称。

在1795年曾因洪水造成部分损坏;曾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后,长崎市政府为改善中岛川的河道,将阿弥陀桥拆除,以钢筋混泥土重建;而拆除下来的旧桥材料有被保存下来,但至今仍为决定还原重建的地点。

最初为石造桥梁,建于1652年12月,一般认为是由出身自中国苏州的兴福寺信徒,透过兴福寺捐献兴建。由于现在桥梁所在地的伊势町过去名为新高丽町,19世纪末西道仙将其命名为“高丽桥”。

过去没有损坏的纪录,不过在1866年麹屋町的商人池岛正助曾个人出资整建过,1915年在桥面上以钢筋混凝土扩建。曾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长崎大水灾后,长崎市政府为改善中岛川的河川,将高丽桥拆除重建;拆除下来的旧桥材料则在1993年在西山水库前重新复原。

位于中岛川的支流堂门川上,也因此过去名为“堂门桥”,最初原为木造桥梁,于1650年由担任唐通事的高大诵(日语:高大誦)出资捐赠改建为石桥;“大手桥”的名称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由西道仙所命名。

1721年曾因洪水而损毁,后由附近居民集资修复,但在1934年为扩建道路而遭到改建,目前仅在桥面下方留有部分过去的拱桥结构。

位于中岛川的支流堂门川上,于1934年所兴建,其下方结构为半圆形石造拱桥,国道34号自此通过,现在也是长崎东部的主要联外道路,长崎电气轨道的路面电车也从桥上通过,甚至诹访神社电车站(日语:諏訪神社停留場)就直接设在桥面上。

位于中岛川的支流堂门川上,最初为石造桥梁,于1679年由来自中国的僧侣-僧卜意募资兴建。当时由于旁边的河岸有许多桃树,为长崎著名的赏桃花地点,因而命名为“桃溪桥”。

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造成石桥半毁,在收回原有石材后,于1985年修复完成。

于1698年11月由冈正敏出资兴建的石造桥梁,由于位处中岛川主流与支流堂门川汇合后的第一座桥梁,两条河川水量汇集后,常在洪水时造成桥梁的损坏,在文献纪录中1804年、1911年都曾经损坏;曾经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更造成整座桥梁毁坏,现在的桥梁是在1986年以钢筋毁凝土所重建。

于1699年由商人岸村氏夫妻出资兴建,为中岛川石造桥梁中最晚兴建的一座;名称源自桥梁旁的地名˙“あめがた町”(现在的今博多町)。

1795年曾被洪水冲毁,1802年由长崎奉行所重建;曾经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也遭到全毁,现在的桥梁是在1986年以石桥形式重建完成。

于1697年12月由贸易商河村喜兵卫以其母亲妙了尼的名义捐赠兴建的的石造桥梁,由于位于古町旁,因此命名为“古町桥”。

曾多次因洪水而损毁,1721年损毁后,1739年由僧侣周传重建,1796年再度损毁,1803年8月由长崎奉行所重建;曾经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再度遭到全毁,现在的桥梁是在1986年以石桥形式重建。

于1657年由担任唐通事的高大诵(日语:高大誦)出资捐赠的的石造桥梁,“一览桥”的名称一般认为是由西道仙所命名。1721年、1795年都曾因洪水而损坏,1801年由长崎奉行所重建;曾经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再度遭到全毁,于1986年以石桥形式重建完成。

最初为1681年8月之前所建的的石造桥梁,出资者不明,过去由于桥梁的两岸分别为中绀屋町和今绀屋町,因此被称为中绀屋町桥或今绀屋町桥;1882年由西道仙命名为“芊原桥”,名称中的“芊”指的是草丛生长茂密的样子,据说当时本地长有茂密的草丛。

在1721年、1796年都曾因洪水而损坏,1804年由长崎奉行所重建;在20世纪中曾以混凝土进行部分修改,之后也曾在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再度遭到全毁,于1986年以钢筋混凝土重建完成。

最初为石造桥梁,于1673年8月兴建,出资者不明,由于过去桥的东岸为东新町,因此被称为“东新桥”。

1721年、1795年分别被洪水两度冲毁,1800年8月由长崎奉行所重建;曾被长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再度遭到冲毁,在重建时考虑到水利工程,于1986年以架高的石桥的形式重建完成,因此现在穿越这座桥需要经过桥面上的阶梯。

最初为于1699年由冈正恒出资建造的石造桥梁,由于近有鱼市场而被西道仙命名为“鱼市桥”。在1721年、1795年、1810年都曾遭到洪水冲毁,因此在1903年即利用原有在河道中间的桥墩改建为铁桥,1925年再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2006年进行扩建,将桥面宽度加宽至9米,同时移除桥下的桥墩。

于1634年由兴福寺的第二代华人住持黙子如定邀请来自中国的工匠所兴建,是中岛川上第一座石造桥梁,也是全日本第一座石拱桥(不含当时属于琉球王国的天女桥(日语:天女橋));由西道仙命名为“眼镜桥”。

1648年曾遭到洪水冲毁,此后由平户好梦重新修复建,1953年开始禁止车辆通行,1960年被日本政府列为重要文化财;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严重损毁,1983年依原样貌修复完成。

最初原本是带屋顶的木造桥梁,在1647年遭洪水冲毁后,约在1648至1655年之间以石桥重建,出资者不明,在现存的中岛川石桥中,是继眼镜桥后第二座建造的石桥。过去由于桥边的地名为袋町,被称为“袋町桥”,在19世纪末由西道仙命名为“袋桥”。

袋桥经历多次洪水都未遭到损害,1961年被长崎市政府列为有形文化财产,但在1982年的长崎大水灾中遭到部分损毁,在回收流失的原材料后,于1985年修复。

常盘桥建于1912年,原址最初在1624年至1644年期间为带屋顶的木造桥梁,由于两岸连接本古川町和本绀屋町,最初被称为“古川町桥”或“本绀屋町桥”;1679年由魏之琰出资捐建改建为石造拱桥,1795年一度遭洪水冲毁,1803年由长崎奉行所重建。

19世纪末由西道仙命名为“古川桥”,1912年因周边居民希望改善交通,遭拆除以钢筋混凝土重建,新桥改命名为“常盘桥”,2001年曾再次重建。

在1945年时,常盘桥原本是美军投下原子弹的目标点,但由于当时市区内遭云层覆盖,才改于西北方向约3.4公里处的松山町(日语:松山町 (長崎市))投下。

赈桥所在位置最初原为以地名榎津町命名为“榎津桥”的带屋顶木造桥梁,在1666年由崇福寺的信众何高材出资改建为石造拱桥,1795年一度被洪水冲毁,1799年由长崎奉行所重建。1901年改建为铁桥,并更名为“赈桥”,1928年再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90年再次重建。

于1678年由来自京都的金屋喜右卫门捐赠兴建,最初由于位于筑町和万屋町之间,被称为“万屋町桥”,在江户时代也是中岛川的石桥中位于最下游的一座;于19世纪末由西道仙命名为“万桥”。

1797年一度被洪水冲毁,1801年由长崎奉行所重建完成,1915年以钢筋混凝土改建,后由于1971年、2002年两次改建。2002年的改建在2003年获得好设计奖。

位于中岛川的支流铜座川上,最初为石造拱桥,于1651年兴建,19世纪末由西道仙命名为“玉带桥”;原址位于现在的崇福寺电车站(日语:崇福寺停留場)附近,1936年遭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1968年长崎电气轨道从思案桥电车站(日语:思案橋停留場)延伸至现在的崇福寺电车站(日语:崇福寺停留場)时,将这一段的铜座川加盖成地下渠沟,玉带桥也因此遭到拆除。

最早在1632年由当时担任长崎奉行的竹中重义在此兴建带屋顶的木造桥梁,最出名为“大桥”,但在遭到洪水冲毁后就未再重建。直到1868年才以铁桥形式建了新桥,1931年以钢筋混凝土改建,1990年再次重建,现在为连接滨町拱廊(日语:浜町アーケード)的人行专用桥梁。

建于1952年11月,国道324号(日语:国道324号)自此通过,由于连结县厅坂和滨之町、思案桥,为通往长崎市东南部的主要干道,交通量非常大。2009年改建后曾在2010年获得获得好设计奖。

建于1967年3月,紧邻中央桥,也由于长崎巴士(日语:長崎自動車)的长崎新地巴士总站(日语:長崎新地ターミナル)发出的许多客运路线都会通过此桥,桥上交通流量也非常大。

最初是1890年建于中岛川河口的“新川口桥”,为桁架桥形式,1910年被迁移到现址,目前桥上仅有南往北的单行道;现在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铁桥,在2003年获选为土木学会选奖土木遗产。

此地点过去即为出岛连接长崎本土的表门桥位置,原本的表门桥在1887年随着中岛川往西延伸至长崎湾的水利工程而被拆除;2017年2月为出岛复元计划的一部分开始重建,同年11月启用。2017年获得土木学会田中奖(日语:土木学会田中賞)。

于1969年3月完工,国道499号(日语:国道499号)自此通过。

于2000年3月完工,也是目前中岛川最下游的一座桥梁。

相关

  • 始祖象始祖象(Moeritherium,意为来自摩里斯湖(Lake Moeris)的野兽)属于始祖象科,包括了几个不同的种。始祖象与象科有亲缘关系,与海牛的关系则较远。始祖象生活于始新世。始祖象是种类似
  • 量子穿隧效应在量子力学里,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ling effect)指的是,像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入或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尽管位势垒的高度大于粒子的总能量。在经典力学里,这是不可能发
  • 丁福明丁二胍,又名丁双胍,药品名丁福明,是一种口服降血糖药,于1957年被合成,主要用于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与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同属于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盐酸丁二胍是白色或黄色,无味,晶体
  • 赣派建筑赣派建筑,也称为赣派民居、江右民居。是汉族江右民系的传统建筑。是一种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的流派建筑。为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以
  • 沈初沈初(1735年-1799年),字景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今属嘉兴市)人。沈初少时即被同郡人士钱陈群称为异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召试,钦赐举人功名,并授予内阁中书职位。次年(1763年
  • 金仓湖金仓湖(英语:Jincang Lake)是一个位于江苏太仓市的人工湖泊。2008年建成,位于江苏太仓市城厢镇,面积5.6平方公里。是太仓市最大的湖泊。建有金仓湖公园。
  • 艾迪·法柯艾迪·法柯(英语:Edith "Edie" Falco,1963年7月5日-)是一名美国电视、电影以及舞台剧女演员,以在电视剧《监狱风云》(1997年–2000年)中饰演Diane Whittlesey(英语:Diane Whittlesey)、
  • 克里斯托弗·兰伯特克里斯托弗·盖·德尼·兰伯特(英语:Christophe Guy Denis Lambert,/ˈlæmbərt/;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
  • 菲尔角银光鱼菲尔角银光鱼(英语:Cape Fear shiner,学名:),又名菲尔角美洲鱥,是鲤科的一种小型淡水鱼,原产于北卡罗来纳州中央数县,也仅见于菲尔角河盆地的浅溪中。鱼体呈黄色,沿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黑色条纹,鱼唇也是黑色的。菲尔角银光鱼常常与其他的小鲦鱼混在一起游动,每年可产两次卵,野生条件下寿命为二至三年。雌雄两性外表基本相同,但繁殖季节体色会发生变化。1962年被发现。菲尔角银光鱼本身数量较少,建筑大坝和水污染等造成的栖息地破坏更是雪上加霜。1987年被首次认定为濒危物种,虽然已经开始对次物种进行保护,其
  • 内森·克伦普顿内森·艾肯·克伦普顿(英语:Nathan Ikon Crumpton,1985年10月9日-)是美籍肯亚裔运动员,曾代表美属萨摩亚参加田径比赛,也代表美国和美属萨摩亚参加钢架雪车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