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西王母筹,也叫“传行西王母筹”、“传行诏筹”、“行诏筹”、“行筹”、发生于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当年春季,出现了大旱,此前又有地震、日食等灾异。在该年的正月到三月间,关东的民众突然惊惶奔走,他们手持一枚“稿”或“棷”,互相传递,说这枚“稿”是“行西王母诏筹”,道路上手持“行西王母诏筹”的人数达“千数”。这些人有的披髪赤脚,有的连夜冲击关卡,有的翻越城墙,有的骑马驾车奔驰,共经历二十六个郡国而到达京师长安。当年夏季,关东民众和长安民众聚集在里巷、阡陌,设置博具,用歌舞来拜祠西王母。还有人在夜晚持火上屋,敲鼓呼号,在月下向西王母祷告。祭拜西王母的民众传书说:西王母告诉百姓,佩戴此书者可以不死;如果不信,在门枢下会看到白发(指的是西王母)。该事件到当年秋季止歇。
汉朝人认为,西王母主宰长生,能够赐福解难。传说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汉景帝时,刘安及其宾客所撰《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所撰《大人赋》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而在《太平经·师策文》提到“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可能是关东群众前往长安的原因。建平四年出现的一系列灾异造成了关东民众的恐慌,民众奋力赶到长安,奉达西王母的诏筹和旨意,将避祸的希望寄托于主宰长生的西王母,企盼她的庇护和拯救。
事件发生后,朝野震动,因为事件突然发生,又缘由又似乎不明,且未见结果,故时人多称这场骚动是民众“讹言行筹”,该事件成为一部分官员批评时政的依据。丞相王嘉就认为事件的发生与汉哀帝宠幸董贤而引起。杜邺认为这一事件与汉哀帝祖母傅太后干政有关:"《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西王母,妇人之称。""白发,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今外家丁、傅并侍帷幄,布于列位,有罪恶者不坐辜罚,亡功能者毕受官爵""指象昭昭,以觉圣朝。" 杜邺认为“西王母”、“白发”等征兆的含义,是“妇人之称”,是“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等。但在王莽执政后,则将该事件和太皇太后王政君联系在一起,把“行西王母诏筹”解释为王政君“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征”,说她是安佑汉室的女主。王莽称帝后,又解释说“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是王政君的瑞应,昭示其“当为历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