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 dations ◷ 2025-08-03 23:01:53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教育学,是作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学习理论,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但建构主义早已在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上广泛延伸,国际关系理论中,建构主义(又称社会构成论)已是主要的学派之一。

建构主义取向在过去并未获得适当的评价。这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游戏的过程似乎是无目的性的,并且在孩童的学习过程中不具有重要性。但是皮亚杰对这种传统看法提出异议。他认为,游戏在孩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且必需的部分。为了显示观点的可信,皮亚杰并以实证研究的结果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与指导主义(Instructivist)的分别在于:

建构主义者的观点常常被误解为成熟主义者的观点。De Vries et al.(2002)提及过:

然而,建构主义者的流派(或认知发展论流派)认为:

无法区分这两种观点的人,以行为主义流派最多;行为主义者认定上面两种流派根本是同样的东西。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建构主义者的教师在帮助孩子,并且支援孩子撷取知识。

建构主义取向隐含的理论是儿童透过“亲自直接参与”的方法去完成学习过程。他们由“实践中学习”,而非依赖别人“告诉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儿童自己不受干扰地去推断、发现及下结论。教师除了观察儿童学习外,也须要在儿童活动期间吸引他们、为发现而惊呼、并用难题刺激起他们的理性思维。(DeVries et al., 2002)举例,我们可以向他们发问:“真奇怪,为什么开水不会从那盛满水的杯边流出来呢?”教师有时会在儿童发生冲突时介入,但他只会强调他们应找出问题所在,并促进他们去寻求解决办法及自行调解。

在帮助儿童的读写发展时,教师会在充满丰富语文情境的教室内进行读跟写的活动。读完故事以后,老师会鼓励儿童用写的或画的编出自己的故事,或者是鼓励儿童演出他们熟悉的故事。上述这些活动都是在鼓励学生把自己当作是读者及作家。

相关

  • 谱斑谱斑是太阳色球上明亮的区域,通常都在色球上靠近太阳黑子的附近被发现,出自法语单词beach。谱斑地区直接映射到下方光球的光斑,但是后者有很多尺度较小的空间,因此谱斑最常出现
  • 阿里港支厅阿里港支厅是于台湾日治时期附属于阿缑厅下的政府单位,位阶属于“支厅出张所事务所辨务署郡市”,该支厅范围为今的里港乡、高树乡、盐埔乡和九如乡。支厅以治所阿里港区的名称
  • 品种 (动物)动物中的品种(英语:breed)是指由人类培育的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家养动物的种下类群。非专业人士常将种(即物种)错误地称作品种,但动物品种是种之下的类群单位。此外,家养动物品种与
  • 陈九畴 (弘治进士)陈九畴,字禹学,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弘治十四年(1501年)山东乡试第六十九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联捷壬戌科二甲第八十七名进士。授刑部
  • 冈格阿加特冈格阿加特(Gangaghat),是印度北方邦Unnao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70817(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70817人,其中男性37826人,女性32991人;0—6岁人口10087人,其中男5419人,女4668人;识字
  • 宋人轶事汇编宋人轶事汇编,清代丁传靖辑,凡20卷,136篇。《宋人轶事汇编》前3卷为帝后,4卷至19卷为臣民,记两宋612人遗闻轶事,材料丰富,其中如欧阳修、苏轼、岳飞等人篇幅甚多,取材自宋、元、明、
  • 尼古拉斯·斯托勒尼古拉斯·斯托勒(英语:Nicholas Stoller,1976年3月19日-)是一位英国和美国男编剧及电影导演,尤其擅长喜剧片。主要导演作品有2008年的《忘掉负心女(英语: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
  • 2019冠状病毒病疫病对教育的影响SARS-CoV-2(病毒)国际运输2019冠状病毒大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统,导致了大部分的学校,大学和学院闭校。大多数的政府都决定暂时性的关闭教
  • 364年
  • 双性恋擦除双性恋抹除(Bisexual erasure)或双性恋隐形(Bisexual invisibility)是指在历史、学术界、新闻媒体和其他主要来源中忽视、删除、伪造或重新解释双性恋证据的倾向 。在最极端的形式中,双性恋擦除可以包括认为双性恋本身不存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