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社

✍ dations ◷ 2024-12-22 23:06:25 #日本围棋,围棋协会,围棋历史,明治时代文化

方圆社(日语:方円社)是一个于1879年(明治十二年)创立的日本围棋组织,是明治后期日本主要的围棋组织,也是日本国内第一个现代化围棋组织。在此之前日本围棋均由四大家领导,但自明治维新以来,四大家的俸禄被取消,棋士大多改行而去,使围棋一度陷入萧条时期,直到方圆社建立,在村赖秀甫与中川龟三郎(日语:中川亀三郎)领导之下,创立许多现代化制度,才使弈风渐渐兴盛起来。

1875年起,中川龟三郎与小林铁次郎(日语:小林鉄次郎)恢复了本因坊秀和生前主持的围棋组织三日会,并得吉田半十郎(日语:吉田半十郎)、水谷缝治(日语:水谷縫治)、高桥周德、酒井安次郎等多位棋手之拥护,决定正式成立棋社。吉田半十郎建议棋社名称为“方圆社”,中川龟三郎等则认为自己力量有限,便找来在东京赋闲、颇有声望的村赖秀甫主持新组织,秀甫立刻答应,并推举中川龟三郎为副社长、小林铁次郎为总干事。同年四月,方圆社正式成立。

方圆社成立后,受到不少维新人物,包括杉山千和、大久保利通、后藤象二郎、井上馨、大隈重信、岩崎弥太郎、涩泽荣一等政治家、实业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方圆社募集了不少资金。方圆社创立了许多新制度,如发行围棋专门刊物“围棋新报”(为世界上第一本围棋的专本杂志)、创立塾生制度、新闻诘碁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打败四大家,成为棋界独霸的局面,方圆社开创了比天保年间还盛的棋风,美国公使、德国公使及韩国政客金玉均都曾是社中常客。

方圆社创立之初,村赖秀甫曾前往四大家拜谒,希望能扩大组织,成立统一的研究合同,但本因坊家督秀元与其兄林家家督秀荣两人却坚决反对,其借口为席次不公,其实是两人与井上家家督松本因硕不合之故。不久,秀元即宣布将主持方圆社的村赖秀甫及中川龟三郎开除家籍(两人原本皆属本因坊家),秀荣也开除了参加方圆社的本门弟子林佐野的家籍。两人的行为不但对现况毫无帮助,反而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原属本因坊家的高桥杵三郎(日语:高橋杵三郎)就十分不以为然,自动把坊门的免状掷在秀元面前,把秀元骂了一顿,并脱离家籍转投方圆社。

方圆社也开始发行免状(围棋段位证书),打破历来免状只由四大家发行的传统,更抢了四大家的财路,使四大家备感生存威胁严重。

方圆社的制度中,棋士要定期比赛,此举一反四大家闭门研究的传统,增进了棋士间的交流。方圆社成立初期,水谷缝治、小林铁次郎、高桥杵三郎与酒井安次郎四人的成绩最好,号称“四大天王”。其中又以水谷缝治的棋力最为秀甫所赞赏。

相较之下,秀荣与秀元兄弟领导的本因坊家则毫无作为,秀荣认为要与方圆社争霸,需以家督的棋力为前提,就要求棋力较弱的秀元让位给他,1884年秀荣就任第十七世本因坊,并把林家并入本因坊家,将其资金用于坊门,不再另立家督。秀荣接着在与方圆社的比赛中先后赢了高桥杵三郎及中川龟三郎,并以黑棋赢了村赖秀甫,一时威名大震,但之后几盘秀甫都赢,直到第五局才又由秀荣扳回一乘,以下成拉锯状态,但秀甫始终比秀荣多赢两局,至此天下棋士均公认秀甫棋力为第一。方圆社棋士便想趁机推举秀甫成为名人(即九段),但秀甫谦辞不就。

秀荣在第九局赢了秀甫后,后藤象二郎出面建议秀荣与方圆社合作,金玉均也向秀荣分析利害,建议秀荣不但与秀甫合作,还要请秀甫兼任本因坊家督,自己成为方圆社的社员,如此则因秀荣棋力只输给秀甫,等秀甫去世后,必无人能与秀荣抗争,如此则秀荣可名正言顺的成为秀甫的接班人,同时执掌方圆社与本因坊家。秀荣听了十分高兴,立刻请后藤象二郎出面和秀甫谈判,之后于1886年达成如下协定:

秀甫兼任本因坊家督后,就努力团结安井及井上两家,并广泛组织各地的方圆社分社。在他的促成之下,泉秀节(日语:泉秀節)于大阪建立了方圆社的关西分社,中根凤次郎(日语:中根鳳次郎)组织中国分社,降矢冲三郎筹组横滨分社等。由于积劳成疾,秀甫于同年过世了,享年49岁。中江兆民在《一年有半》中列举日本近代非凡的三十人,其中就有秀甫在列,足见其受人重视之程度。

秀甫死后,方圆社继任者为中川龟三郎,本因坊家家督则由秀荣重任,由于两人棋力相当,造成方圆社与本因坊家在东京对峙的局面,关西方面则是方圆社的分社与井上家合作,虽有两派却不如东京之对立。1899年,中川龟三郎退休,本希望石井千治(日语:石井千治)继任社长,客座的岩崎健造(日语:巌崎健造)加以辅佐,但岩崎健造早想取得社长的职位,便佯装会错意而接任社长,并让石井千治担任副座,中川龟三郎也不好意思将他拉下来,便将错就错。

岩崎健造接任社长后,大力整顿社务,他将方圆社迁到自己的家中以节省租金,又变更大手合制度为每月两次,并在方圆社发行的“围棋新报”上刊登广告以增加收益。同年还请读卖新闻主办“围棋电信手合”,由岩崎健造与泉秀节对局,每天只刊登一两手,激起棋迷兴趣,并分析局势变化。读卖新闻刊载围棋谱即是由此开始。

岩崎健造虽对社务大有贡献,却凡事独断独行,石井千治对其不满,就脱社建立了“围棋同志会”。岩崎健造退休前在石井与广濑平治郎(日语:広瀬平治郎)中考虑后继人,终因广濑人缘恶劣而要求石井回社继任社长,并提升广濑平治郎为六段以安抚其不满之气。

在这段时间,秀荣名人过世了,本因坊秀哉接任本因坊家督。

广濑平治郎到任后,向各界募款十五万元,计划创立日本围棋协会,统一组织。但他与岩崎健造一样人缘颇差,基金才筹得一万五千元,他就自行把方圆社搬到丸之内大楼,此事事前没有人知道,濑越宪作、铃木为次郎(日语:鈴木為次郎)等理事提出抗议,广濑拉拢两人,要求理事会追认迁社的事,濑越等人提出协会资金账目必须公开,广濑也同意了,不料广濑身边的一位侍童被责骂后心有不甘,跑到濑越处将广濑历来瞧不起濑越、铃木等人的言论向两人告密,两人大为愤怒,且他们本来就对旧制有所不满,一气之下便脱离方圆社,建立了裨圣会(日语:裨聖会)。广濑正因资金没有着落而烦恼,又逢濑越等人脱社,一急之下便生了病,不幸半身瘫痪、无法工作,索性退休,以岩佐�(日语:岩佐銈)继任社长,并擢升爱徒加藤信(日语:加藤信)为副社。

裨圣会成立后,由于采行新制度,十分吸引年轻棋士,使积习较深的本因坊家与方圆社大为苦恼。本因坊秀哉考虑后决定与方圆社合作,加藤信也同意,于是两派便在丸之内大楼合组为“中央棋院”。但两家貌合神离,实际上只是彼此利用,三个月后,加藤信不甘本因坊家利用方圆社现成的资金,向秀哉提出“旧方圆社所募资金应归方圆社所有”及“棋院新报实为方圆社围棋新报之延续,该报发行与营业应归方圆社所有”两项要求,甚至要求秀哉取消本因坊的头衔,恢复田村保寿原名。秀哉不能接受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加藤信便以此为由,于4月5日晚上连夜将中央棋院的招牌拆下,换上方圆社的老招牌,第二天本因坊家的棋士要到棋院时都被阻挡、不得进入。本因坊秀哉大为愤怒,另在银座成立中央棋院。原属方圆社的喜多文子(日语:喜多文子)及小野田千代太郎(日语:小野田千代太郎)由于觉得加藤信举止荒唐,便脱社而投奔中央棋院。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中央棋院、裨圣会与方圆社均受到了重大破坏,棋士们也大多改行,幸而半年后大仓喜七郎独立拿出十万元,成立了日本棋院,统一了棋界组织。1924年5月20日,方圆社也宣告解散,社员在松泉阁召开诀别宴。

相关

  • Web 2.0Web 2.0(也称为参与式网络或社交网络),指以最终用户为目标,强调用户生成内容、易用性、参与文化和互操作性(如:与其它产品、系统和设备兼容)的网站。Web 2.0这个词由达西·迪纽西在
  • 硅藻见内文硅藻纲(学名:Bacillariophyceae)是真核藻类的一个主要类群,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浮游藻类。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尽管有些种类可以丝状或带状群体(如Fragilaria)、扇状群体(如Mer
  • SCTP流控制传输协议(英语: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缩写:SCTP)是在2000年由IETF的SIGTRAN工作组定义的一个传输层协议。RFC 4960详细地定义了SCTP,介绍性的文档是RFC 328
  • 五大洋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
  • 脉冲场凝胶电泳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分离大分子DNA的方法。在普通的凝胶电泳中,大的DNA分子(>10kb)移动速度接近,很难分离形成足以区分的条带。在脉冲场
  • 大弯曲国家公园大弯国家公园(英文:Big Bend National Park)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部,是德克萨斯州最大的国家公园。公园与墨西哥接壤,只有一河之隔,以河中心为国界。这条河在美国称为格兰德河(Ri
  • 爱德华·达赫伯格爱德华·达赫伯格(Edward Dahlberg,1900年7月22日-1977年2月27日)美国小说家、评论家。
  • 白道面白道面是描述著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运行轨迹。相同地,在太空的远处看到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轨迹是呈现出螺旋状。为了方便解释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情形,我们常以地球为座标的中心
  • 秦绶章秦绶章(1849年-1925年),字佩鹤,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晚清政治人物。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学士。历
  • 安德烈·卡耶安德烈·德·卡耶·德·塞纳蓬(André de Cayeux de Senarpont),也称作安德烈·卡耶,是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暨地质学家。他于1907年12月24日出生在巴黎,194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