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强力胶水
✍ dations ◷ 2025-10-30 06:16:07 #强力胶水
万能胶,又称快干胶、三秒胶、瞬间胶、502胶,所含作为组合剂的成分为氰基丙烯酸酯(Cyanoacrylate)。氰基丙烯酸酯是一系列物质的合称,譬如 2-氰基丙烯酸甲酯(Methyl-2-cyanoacrylate,CH2=C(CN)COOCH3)。其中常见品牌有AA超能胶(Aron Alpha)、强力胶(Superglue)、疯狂快干胶(Crazy glue)等。医用胶如多抹棒(Dermabond)及Traumaseal则含有2-氰基丙烯酸辛酯(2-octyl cyanoacrylate)。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也称为"立即胶黏剂"。瞬间胶是由美国发明家哈利·库弗(英语:Harry Coover)(Harry Wesley Coover Jr.)任职于柯达公司(EastmanKodak)时所发明,在1958年量产上市。发明者因此产品于2010年获颁美国国家科技创新奖章(英语: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氰基丙烯酸酯是属于丙烯醛基的树脂,当把超能胶涂在物件表面时,溶剂会蒸发,而物件表面或来自空气中的水份(更准确是水分所形成之氢氧离子)会使单体迅速地进行阴离子聚合反应(anionic polymerization)形成长而强的链子,把两块表面黏在一起。由于其聚合过程是放热反应,所以可以发现其温度会轻微上升。由于溶剂(丙酮)在其间蒸发,所以使用超能胶会嗅到一些难耐的异味。由于湿气会使氰基丙烯酸酯聚合,把一枝超能胶长期暴露在空气会导致它之后不能再用。要防止此情况发生,可以把已开封的超能胶存放在一个不漏气的瓶子,并在瓶内放入干燥剂。502胶水与部分有机物制品(如泡沫、橡胶、部分塑料制品)接触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以致产生高温。在警方的犯罪调查中,会以超能胶烟熏方法(Super-glue fuming)来查出潜在指纹。其过程如下:在越战时期,美军的军医使用过超能胶来为伤兵应急缝合伤口,但一般的氰基丙烯酸酯会导致皮肤敏感,而且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没有将它列作药物。直到1998年开发出2-辛基氰基丙烯酸酯,名为Dermabond的为人体皮肤专用的伤口缝合胶水。
相关
- 木灰草木灰是柴草燃烧后残留的灰烬物质,属碱性,碱性的主要来源是碳酸钾(K2CO3)。可用做无机肥料。在化学肥料普遍使用前,农家的草木灰是指由山草、禾秆和树枝等燃烧煮食后的灰烬,注意:
- 尼氏征尼氏征(Nikolsky's sign)又称棘层松解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是皮肤科常见触诊项目之一。
- CXCL9n/an/an/an/an/an/an/an/an/an/aCXCL9(英语: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9)是一小分子的细胞因子属于CXC趋化因子家族,又被称作“干扰素伽玛诱导的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 i
- 高血钾高钾血症(拉丁语:hyperkalemia、hyperkalaemia),即生物体内血中含钾离子(K+)含量过多。人体 95%的钾元素位于细胞内,仅 5%位于血液中,而钠钾泵正是保持此浓度差的主要机制。血清正常
- 奥克兰奥克兰(英语:Auckland;毛利语:Tāmaki Makaurau 或 Ākarana),老华侨译作屋仑,是新西兰的一个都会区,位于南太平洋南纬37度,为新西兰人囗最多的城市,也是北岛最大的城市。人口约150万,
- 谢琳卡谢琳卡(1981年-),女,武汉人,武汉“疫情吹哨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主治医师。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2019年12月30日晚
-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缩写:SCI)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
- 数量性状基因座数量性状基因座(英语:Quantitative trait loci,简称为QTLs)是一段含主控或联系数量性状的基因的DNA。可通过如AFLP或更常见的SNP等分子标签将这些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到基因
- IGF-11B9G、1GZR、1GZY、1GZZ、1H02、1H59、1IMX、1PMX、1TGR、1WQJ、2DSR、2GF1、3GF1、3LRI、1BQT、4XSS347916000ENSG00000017427ENSMUSG00000
- 太阳星云太阳星云学说是让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形成的气体云气,这个星云假说最早是在1734年由伊曼纽·斯威登堡提出的。在1755年,熟知斯威登堡工作的康德将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开发,他认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