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亥维赛

✍ dations ◷ 2025-04-04 22:21:16 #1850年出生,1925年逝世,19世纪物理学家,19世纪工程师,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电子工程师,向量分析学者,电磁学学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绅士科学家,民间科学

奥利弗·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1850年5月18日-1925年2月3日),英国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和电子工程师。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作风古怪,不太重视严格的数学论证,善以直觉进行论述和演算,在数学和工程上做出了众多原创性成就。他通过数年时间自学微积分和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英语: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创立矢量分析学,并将电磁学中最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改写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形式。

1850年5月18日,黑维塞出生于米德塞克斯郡卡姆登镇(现属伦敦),是家中排行最小的老四。他父亲名叫托马斯·黑维塞(Thomas Heaviside),是一名木匠;母亲名叫瑞切尔·韦斯特(Rachel West),是一名保姆;姨父是著名电学专家与电报发明人查尔斯·惠斯通(英语:Charles Wheatstone)。母亲瑞切尔曾在斯坡提伍德一家任职,带大过后来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的威廉·斯坡提伍德(William Spottiswoode)。早年的家贫对黑维塞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他小时候曾就读于母亲任职的一所女校。后来他转到Camden House School,由F. R. Cheshire教导。他患过猩红热,令他耳朵听不清楚。

虽然他的学业成绩不俗(1865年,他在五百多个学生中排第五),但他没有去读大学。他16岁离校,学习摩氏密码和电磁学。他在1868年去位于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Anglo Danish Telegraph Company(后成为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当了一名电报员。1872年,他成为主电报员,开始研究电力。他一直工作到1874年,最终因为听力下降而不得不辞去工作。

他之后在父母家中孤独地进行研究。他开始一个人通过实验和学习,研究电报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段期间他提出了电报员方程。他指出,传输线上平均分布的电感会减少衰减和噪声,若电感够大且电阻够小,所有频率的电流会同等地衰减,电路便会无噪声。

1880年,他研究电报传输上的集肤效应。他将在电磁学上举足轻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重新表述,将表述的符号系统由四元数改为矢量,将原来的20条方程精简到4条微分方程。

1880年至1887年间,他提出了算子微积分(英语:Operational calculus),并用字母“p”表示微分算子。但他当时给出的微分算子定义模糊,并不容易理解,适用范围有多大也不清楚。这是一套将微分方程转换为普通代数方程的方法,但是当时的数学家们批评这个方法不够严谨。但黑维塞并不理会别人的批评。

1887年,他提出以电感器来消除噪声。可惜这因政治原因而无法实行。后来AT&T的乔治·坎贝尔(英语:George Ashley Campbell)和一位外部的研究者米海洛·卜平研究过亥维赛的方法,并继续发展。AT&T申请了有关的专利,但这不止包括坎贝尔和卜平的工作,也包括亥维赛制作卷线的方法。AT&T之后提出向亥维赛买下他的工作,但亥维赛拒绝了,他要求AT&T承认那一部分完全是他的工作。

1888年和1889年,他计算了电场和磁场受移动中的电荷而产生的改变,和电荷进入更密的媒质时的影响。这跟后来的切连科夫辐射和洛伦兹-费兹杰罗收缩理论有关。1889年左右,受到约瑟夫·汤姆孙提出的电子的影响,亥维赛钻研了电磁质量。他将电磁质量计算成真实的物质质量般。威廉·维恩后来证实亥维赛的方程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无误。

1902年,为了解释无线电波的反射,亥维赛和亚瑟·肯内利(英语:Arthur Edwin Kennelly)同时猜想大气有一层导电物质,这层大气现在称为肯内利-黑维塞层(英语:Kennelly–Heaviside layer),也即大气电离层。1924年,爱德华·阿普尔顿因证实了这层的存在而获得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1年,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5年,德国哥廷根大学授予他一个名誉博士头衔。他晚年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最后在德文郡托基逝世,葬于Paignton。

黑维塞习惯从事孤独的研究,他对自己发明的方法有着异乎常人的热情和偏执,不怕别人泼冷水,根本不在乎其他同行对他的微分算子理论的轻视。后来的科技发展也证明他发明的微分算子的确具有重要的价值。

黑维塞的写作风格通俗幽默,善于以辩论的形式展开问题讨论。他不仅研究麦克斯韦方程组本身,还是第一个在著作中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应用到许多具体问题的人。A. Foppl写于1897年的《涡旋场的几何学》对黑维塞所讲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之后,Abraham以他们的著作为基础,创作了2卷本的《电学理论》,并成为流行的教材。矢量分析学由此在物理学家中得以快速传播。

相关

  • 同济大学医学院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于是,中国出现了两个使用“同济”品牌的医学院,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和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拉丁语: Sympathicus)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大部分的器官受到两者的共同支配,大部分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例外:唾液分泌),因而可以实现对该器官的精细调节,实
  • 纳古菌纳古菌(学名:Nanoarchaeota),是古菌的一门,迄今只包括一个种,即由Karl Stetter于2002年在冰岛的热泉口发现的骑行纳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这是在另一种古菌燃球菌上生活的专性
  • 爱尔兰历史爱尔兰历史起始于公元前6600年前后,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
  • 飞鸟时代飞鸟时代基本上是指7世纪的日本,具体而言乃是从592年到710年之间的时期,也有人认为其开始阶段可更早至538年,和前一时期的古坟时代后期相重合。飞鸟时代以其根据遗址所在地奈良
  • 亚拉姆语阿拉姆语(帝国亚拉姆语:ܐܪܡܝܐ‎;汉译为亚拉姆语、亞蘭語、阿拉姆語、阿拉米语、阿拉美语或阿辣米语,下称阿拉姆语)是闪米特语族(闪族)的一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阿
  • 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又称苏木素-伊红染色或“H&E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 stain),是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这种染色方法的基础是组织结构对不同染料的结合
  • 京都府第3区京都府第3区是日本众议院的选区,始于1994年。北海道 13 | 山形县 4 | 静冈县 9 | 岛根县 3 | 大分县 4福井县 3 | 山梨县 3 | 德岛县 3 | 高知县 3 | 佐贺县 3青森县 4 | 岩
  • 全氟-1,3-二甲基环己烷全氟-1,3-二甲基环己烷(Perfluoro-1,3-dimethylcyclohexane)是液态的全氟化合物,是碳氢化合物1,3-二甲基环己烷(英语:1,3-dimethylcyclohexane)的全氟取代物,在化学上及生物体中都
  • 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是指任何人问什么,自己都说好、没问题、ok、我可以。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好好先生。如《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司马徽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