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界

✍ dations ◷ 2025-02-23 16:35:29 #佛教名数10,六道,大乘佛教术语,天台宗术语

十界(梵语:दस धातवः,转写:dasa-dhātavaḥ),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佛教术语,将众生分为十种界。分别是指: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牲界、饿鬼界和地狱界。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凡,合称为四圣六凡或六凡四圣。

佛教认为,十法界中圣人与凡夫的差别,是在于能否解脱烦恼系缚及生死轮回,最后证入涅槃。

四圣(梵语:catur-ārya),又名四圣道、圣道、四圣境、四圣趣(趣通趋)。《法华经》指出:“四圣道圣贤免出生死所趣。”,意即四道圣贤已经修行证得圣果,不受后有,免于生死轮回。四圣分别是:

六凡(梵语:ṣaḍ-gatīḥ,义为“六-趋向”),又名六凡境、六凡道、六道、六趣(趣通趋)。六凡仍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息,分别是:

“十界互具”是天台宗“一念三千”理论的基础。智�大师认为佛界至地狱界等十界“互相具备其他境界”,也就是说任何一界都各自包含着十界的存在,进而形成“百界”。这是因为众生之一念心能造十界之因果、必与十界中之某一法界相应,如瞋念与地狱界相应、人伦道德与人界相应等,由此地狱众生若佛性显现即可解脱成佛,佛身亦可以九界之心化现济众圣业。

因“十界互具”概念出自造论,无经论明文,故常遭质疑。智�表示这是“随义立名”,天台宗亦仅以此说为别教之方便说法,认为实际上佛界为平等之真理,其余九界为需要断破的妄法,称为“缘理断九”。

相关

  • 前肾原肾可以是多个生物结构的中文译名。
  • Hsub2/subCSsub3/sub硫代碳酸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为碳酸中的氧被硫取代产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H2CS3。用硫氢化物(SH-)在碱性溶液中,和二硫化碳反应得到硫代碳酸盐:此时再用钡盐将得到的硫代碳酸盐转
  • 自行车高速公路自行车高速公路是指路面平坦宽阔、专门用于骑自行车的城市间交通线路。虽然线路两边不是全封闭的,但因为全程没有交叉路口,所以不用设置红绿灯。由于自行车高速公路禁止行人行
  • 耐药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药物的治疗疾病或改善病人征状的效力降低。当投入药物浓度不足,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时,残留的细菌可能具有抵抗此种药物的能力。例如细菌可能因抗生
  • 托马斯·肯尼利托馬斯·肯尼利(1935年10月7日-),或汤姆·肯尼利,是一位澳洲小说家。1964年,未出版小说前,他用了笔名“迈克”(Mick) 。1964年后,出版商建议他用真名托馬斯出版,他亦接受了。他最著名的
  • 腰大肌腰大肌(psoas major muscle)也称大腰肌,为一长梭状、纺锤形肌肉,起自第十二胸椎及全部腰椎两旁,与大部分的髂肌(iliacus muscle,或称胯肌)共同终点于股骨(大腿骨)之小转子(lesser troch
  • 终点一具标准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下面206块: (标示黑体的数字与右边图示相对照)颅骨(23):耳骨(在中耳部, 6):喉部骨骼(1):肩部骨骼(4):胸部骨骼(25):脊椎(24):手臂骨骼(6):手骨(54):骨盆(4):腿骨(8):足部(52):幼儿骨骼还
  • 安色尔体安色尔字体(英语:uncial)是一种全大写字母的字体,在公元3到8世纪中被拉丁和希腊的抄写员使用。安色尔字体用来书写希腊语、拉丁语和哥特语。早期的安色尔体字母可能是起源于晚期
  • 14号染色体14号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一对,正常人拥有2条14号染色体。14号染色体缠绕了约1亿700万碱基对(构筑DNA的材料),并包含了人类细胞中约3%至3.5%的DNA。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识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英语: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TRHR)是一种与三肽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结合的G蛋白偶联受体。TRHR表达于脑细胞中,在与TRH结合时会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