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粒体

✍ dations ◷ 2025-04-24 22:36:26 #油粒体
油粒体(英语:elaioplast, elioplast),又称油质体、造油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属于白色体,其主要功能为储存和合成脂质。油粒体的英文名称elaioplast来自古希腊文的ἔλαιον(elaiov),意指橄榄。油粒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形状多为圆形,其功能与脂质储存与代谢有关,通常以“质粒体小球”(plastoglobuli)的形式储存脂质,质粒体小球过去认为分散在油粒体的基质中,后来发现它们可能与类囊体基粒边缘膜曲率最大处相连,其外侧由原纤维蛋白(英语:fibrillin)包覆以避免其相互融合,内部除了脂类外,还有与类萜代谢有关的酵素。数个质粒体小球可以细颈状的区域彼此结合成串状。油粒体中的油脂多与与原核生物合成的油脂相似的三酸甘油酯、与固醇酯(英语:sterol ester),与内质网中合成的油脂成分有所不同。和其他质粒体一样,油粒体有自己的环状DNA,可自行透过分裂而增生。除了油粒体之外,特化为储存功能的白色体还有淀粉体和蛋白质体。油粒体常存在于苔藓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细胞中,它们常存在于植物的花朵、果实与种子等器官,例如柑橘果皮外侧的细胞即富含油粒体,其合成的脂类为柑橘果实的香气来源,许多植物花药绒毡层(英语:Tapetum (botany))细胞中也有油粒体,花粉释放前,绒毡层的细胞会分解,使油粒体被释出,让其中的油脂附着在花粉最外侧的壁上。油粒体中储存的脂质在需要时可分解供植物使用。以种子细胞中的油粒体为例,储存的三酸甘油脂先被脂酶分解成甘油与三分子游离的脂肪酸,甘油可转换成糖类或参与呼吸作用,脂肪酸则进入乙醛酸循环体,经过一连串乙醛酸循环的代谢步骤,最后转换成葡萄糖。有时三酸甘油脂只释出两个脂肪酸,形成甘油一脂,也会直接从油粒体移至乙醛酸循环体加以分解。不同植物分解油粒体的机制有所差异。玉米、油菜和蓖麻等的种子脂酶存在油粒体中,不过前两者在干燥的情况下不存在脂酶,蓖麻干燥下的脂酶也可能和脂质大量分解无关,发芽时仍是以新合成的脂酶分解脂质。棉花种子的脂酶则是在细胞质合成后再送入油粒体中。许多植物也以油脂体(oleosome)贮存脂质,油脂体是由粗糙内质网衍生的构造,并非质粒体。与油粒体相比,油脂体可能多用于较长时间的贮存。

相关

  • 囊肿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化(英语:cystic fibrosis,缩写作 CF),亦称为囊性纤维化、囊肿性纤维变性、囊肿纤维症、纤维性囊肿或囊纤维变性,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此病症最常影响肺脏,但也常发生于胰
  • 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缩写:PCR,又称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在短时间内
  • 词法学词法学(英语:morphology,“组织与形态”),又称形态学、构词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单词(word)的内部结构和其形成方式。如英语的dog、dogs和dog-catcher有相当的关系,英语使用者能
  • 胸膜胸膜(pulmonary pleurae)为肺部外层一对反折的浆膜,包围肺脏及胸腔。脏层胸膜(visceral pleura)为肺部外层的细致浆膜,脏层胸膜沿着肺实质的形状绵密包覆,且也会进入到肺叶(英语:lobe
  • 温泉温泉(英语:hot spring)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较环境年平均温高摄氏5度,或华氏10度以上。在学术上,涌出地表的泉水温度高于当地的地下水温者,即可称为温泉。温泉的形成
  • 四氯乙烯四氯乙烯,又称全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学品,被广泛用于干洗和金属除油,也被用来制造其他化学品和消费品。室温下是不易燃的液体。容易挥发,有刺激的甜味。很多人在空气含有百万分之
  • 肠杆菌目肠杆菌目(学名:Enterobacterales)是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下的一个目,下属的种都是革兰氏阴性菌。2016年以前肠杆菌目下只有一个科,即肠杆菌科。2016年,Adeolu M基于全基因组系统发
  • 种群生物系统层级关系: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在生物学上,种群(英语:Population,或族群)指于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或者说是有个体组成,能够而且
  • 热量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而转移的能量,公制为焦耳。 在温度不用来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二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
  • 苔藓苔藓植物,是非维管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它们有组织器官以及封闭的生殖系统,但缺少运输水分的维管束。它们没有花朵也不制造种子,而是经由孢子来繁殖,也可以产生精子和卵,行受精作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