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粒体

✍ dations ◷ 2025-05-15 07:52:59 #油粒体
油粒体(英语:elaioplast, elioplast),又称油质体、造油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属于白色体,其主要功能为储存和合成脂质。油粒体的英文名称elaioplast来自古希腊文的ἔλαιον(elaiov),意指橄榄。油粒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形状多为圆形,其功能与脂质储存与代谢有关,通常以“质粒体小球”(plastoglobuli)的形式储存脂质,质粒体小球过去认为分散在油粒体的基质中,后来发现它们可能与类囊体基粒边缘膜曲率最大处相连,其外侧由原纤维蛋白(英语:fibrillin)包覆以避免其相互融合,内部除了脂类外,还有与类萜代谢有关的酵素。数个质粒体小球可以细颈状的区域彼此结合成串状。油粒体中的油脂多与与原核生物合成的油脂相似的三酸甘油酯、与固醇酯(英语:sterol ester),与内质网中合成的油脂成分有所不同。和其他质粒体一样,油粒体有自己的环状DNA,可自行透过分裂而增生。除了油粒体之外,特化为储存功能的白色体还有淀粉体和蛋白质体。油粒体常存在于苔藓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细胞中,它们常存在于植物的花朵、果实与种子等器官,例如柑橘果皮外侧的细胞即富含油粒体,其合成的脂类为柑橘果实的香气来源,许多植物花药绒毡层(英语:Tapetum (botany))细胞中也有油粒体,花粉释放前,绒毡层的细胞会分解,使油粒体被释出,让其中的油脂附着在花粉最外侧的壁上。油粒体中储存的脂质在需要时可分解供植物使用。以种子细胞中的油粒体为例,储存的三酸甘油脂先被脂酶分解成甘油与三分子游离的脂肪酸,甘油可转换成糖类或参与呼吸作用,脂肪酸则进入乙醛酸循环体,经过一连串乙醛酸循环的代谢步骤,最后转换成葡萄糖。有时三酸甘油脂只释出两个脂肪酸,形成甘油一脂,也会直接从油粒体移至乙醛酸循环体加以分解。不同植物分解油粒体的机制有所差异。玉米、油菜和蓖麻等的种子脂酶存在油粒体中,不过前两者在干燥的情况下不存在脂酶,蓖麻干燥下的脂酶也可能和脂质大量分解无关,发芽时仍是以新合成的脂酶分解脂质。棉花种子的脂酶则是在细胞质合成后再送入油粒体中。许多植物也以油脂体(oleosome)贮存脂质,油脂体是由粗糙内质网衍生的构造,并非质粒体。与油粒体相比,油脂体可能多用于较长时间的贮存。

相关

  • 红霉素红霉素(拉丁语:Ery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英语:skin infections)、衣原体菌感染(拉丁语:chlamydia infections),以及梅毒。本品也可用于
  • 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英语:renal failure、kidney failure,或renal insufficiency),又简称肾衰竭,是指因肾病变,造成肾脏出现问题导致未能有效带走血液中的杂质,继而影响身体的代谢,严重者可致
  •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英语:Frederick Chapman Robbins,1916年8月25日-2003年8月4日),是一名美国儿科专家和病毒学家。1954年,他与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托马斯·哈克尔·
  • 疹为皮肤感染疾病的病征之一,疹通常是皮肤上的红肿、痒或皮肤粗糙。疹并没有特定的病因,可以是任何疾病所引起的。通常的病因包括病毒、免疫系统过量、食物或环境过敏所引起的
  • 牙痛牙痛(toothache、dental pain)是牙科的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是牙齿或牙齿周围的疾病都可能导致疼痛,如常见的龋齿、牙痈、牙宣、牙齿交痈、骨槽风等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牙痛。所以,它
  • 灵敏度和特异度灵敏度和特异度(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是统计学中用来表征二项分类测试特征的数据。灵敏度可以作为避免假阴性的量化指标,而特异度可以作为避免假阳性的量化指标。对于
  •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简称酶联法)利用抗原抗体之间专一性键结之特性,对检体进行检测;由于结合于固体承载物(一般为塑
  • 性病性感染疾病(英语: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又称性病(英语:Venereal Disease, VD)或花柳病,描述因性行为(指阴道性行为、肛交和口交)而传播的疾病。大多数的性感染疾病一
  • ICD-9编码列表 (460–519)医学导航: 呼吸系统解剖(n, x, l, c)/生理/发育病理(c, p)/先天/肿瘤, 症状/人名体征, 创伤手术, 药品(R1/2/3/5/6/7)
  • 非洲蜱咬热非洲蜱咬热(African tick bite fever)是因蜱虫叮咬所引发的细菌感染症。病征包含发烧、头痛、肌肉痛及起疹子,皮肤遭叮咬处会长出中心为黑色的红癐。一般而言,患者会在遭叮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