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盐场是台湾在二次大战后由台湾制盐总厂所设的六大盐场之一,位在台南市的安南区及南区内,其内包括了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的“盐埕盐田”(第二代濑北场),后称)与日治时期开辟的“湾里盐田”、“安顺盐田”与“四草盐田”(安顺碱场盐田)。台南地区是台湾晒盐产业的发源地,日治时期的制盐会社多半聚集在此,而民国时期的盐务总局及台湾制盐总厂也设在此地。该盐场直到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才停止晒盐。
台南盐场里的盐埕盐田为清朝时的第二代濑北场,是台湾盐业史上使用最久的盐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第一代位于今台南市喜树地区的濑北场(明郑时的濑口盐田)遭洪水冲毁后,盐民们便在今台南市南区光明里与白雪里一带重建濑北场,当时的面积约有96甲,是淋卤式瓦盘盐田,后来到了嘉庆三年(1798年)时改成了晒卤式盐田。盐田内部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部分,由盐民们自行产晒。之后该盐田一直到台湾割让给日本时仍在原处继续生产。
进入日治时期之后,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今台南市湾里、喜树与盐埕的居民在今天的省躬里万年公园海滨公地申请开垦新式瓦盘盐田,并成立“台南制盐公司”管理。而台南地区在大正十年(1921年)又增加了由台湾制盐株式会社开辟的安顺盐田,是一个“半采盐,半采卤”的盐田。至于原本的濑北场盐田,在日本策画下其业主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成立“盐埕制盐公司”来管理之。然而后来因为台湾总督府的盐业一元化政策,台南制盐公司与盐埕制盐公司都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时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给合并。隔年(1942年)钟渊曹达工业株式会社辟建四草盐田,至此后来台南盐场的四块盐田都已开辟。
二次大战结束后,除了四草盐田是被台湾碱业公司(台碱)所接收外,其他三处盐田都被台湾制盐总厂所接收。但由于产能低下的关系,民国六十年(1971年)盐埕盐滩废晒,隔年(1972年)湾里盐滩亦废晒。之后到了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安顺碱场盐滩被制盐总局接收,至此台南盐场只剩下位于安南区的两处盐田。后来为了提高产能,民国七十五到七十七年(1986年-1988年)两处盐田进行了机械化,但最后两处盐田还是在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停止晒盐,而台南盐场也到此结束。
以下所列为台南盐场里面的盐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