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鸦片类药物
✍ dations ◷ 2025-07-04 11:06:30 #鸦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Opioid)是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主要用途是镇痛。阿片类药物通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阿片类受体(Opioid receptor)起作用。这些阿片类受体能引发有益的药物作用或药物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可划分为以下几类:虽然阿片剂(Opiate)经常被作为是阿片类药物的同义词,但更确切地说阿片剂一词应只限于天然阿片生物碱和它们的半合成衍生物。一些具有阿片类药物效力的次要的阿片生物碱和其他一些物质也在自然界中被发现,其中包括紫堇属和鼠尾草属植物中的生物碱。在所有超过120个罂粟物种当中,只有两个可以制造吗啡。经发现,人体和一些动物的身体会天然产生少剂量的吗啡和可待因。阿片类药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类受体起作用。已知的主要阿片类受体有μ阿片类受体,κ阿片类受体和δ阿片类受体。其中μ阿片类受体又可分为μ1阿片类受体,μ2阿片类受体和新发现的μ3阿片类受体。这些受体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对阿片类药物的药效反应取决于和阿片类药物结合的受体,阿片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性以及阿片类药物究竟是促进剂还是抑制剂。μ2:阿片类药物主要被用作镇痛。对减轻不治之症(如癌症)所造成的剧烈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超过30年以来长期在安宁缓和医疗中使用强阿片性药物的经验证实了当把药物用于缓解疼痛时,出现药物成瘾的情况并不多见。近年来利用阿片类药物治疗非恶性的慢性疼痛有所上升。此外阿片类药物还被用于治疗忧郁症。对控制绝症产生的疼痛不必要使用高剂量阿片类药物。那些重病人服用的平均剂量是毎4小时口服15毫克的吗啡(即每天90毫克)。※+代表促进剂强度。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和呕吐,瞳孔缩小,口干和便秘。其他不良反应有荨麻疹,低体温症,姿态性低血压,头昏,头疼,尿潴留,肌跃症等。一些病人之中还出现了由阿片类药物引起的痛觉过敏症状(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他们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时反而感到疼痛加剧。这种现象,虽然不多见,发生在一些安宁缓和医疗病人中,绝大多数是因为病人迅速增加药量的缘故。耐药性(Tolerance)是服用者对阿片类药物产生神经适应性的过程,耐药性会造成药效降低,将需要更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才能达到相同临床疗效。
耐药性(Tolerance)产生的机制相当复杂,举例而言:
1.阿片类药物可以提高P-glycoprotein的表现,使得药物在被transporter打出中枢系统,而降低在中枢系统中的阿片类药物浓度。
2.阿片类药物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代谢物M3G,反而会增加疼痛的产生。
3.长期的阿片类药物使用,会导致μ-receptor被分解。药物依赖性(Dependence)表现为病人产生耐药性后停止服药出现极度痛苦的症状,包括出汗,便秘,呕吐,疼痛等。药物依赖性往往造成服用者对药物成瘾。
相关
- 异形词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笔画”和“笔划”、“按
- 核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核医学是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医学成像)的
- 手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外科手术,简称手术,凡指透过器械,经外科
- 腐生细菌腐生生物指的是从其他生物尸体、动物组织或是枯萎的植物身上获得养分的生物。腐生生物不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养分,因此属于异养生物的一类。包含了真菌、细
- 系统发生树系统发生树(英语:phylogenetic tree)又称演化树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间演化关系的树状图。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
- 细胞膜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英语:cell membrane 或 plasma membrane 或 cytoplasmic membrane),为细胞结构中分隔细胞内、外不同介质和组成成分的界面。原生质膜普遍认为由磷脂质双层分
- 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英语:Molecular genetics)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领域,专门在分子层次下研究遗传学,这一学门使用许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对生物体染色体和基因表达的研究可以
- 肠套叠肠套叠是指一段肠道套入另一段肠道的一种症状,形成像直筒式望远镜收纳时一般的折叠状。虽然任何部分的肠道都有可能发生肠套叠,但是其中以回肠与结肠交会处是最常发生肠套叠的
- 肾上腺脑白质失养症肾上腺脑白质失养症(ALD, Adrenoleukodystrophy),是一种脑内去髓鞘化白质化的遗传病,其通常分作儿童型脑白质化、青少年大脑型、肾上腺脊髓性神经病变型及女性异型合子病征基因
- 胰泌素促胰液素(英语:secretin)为史上首个被发现的激素。是由十二指肠分泌的含27个氨基酸的激素。它的产生可由多种因素刺激,其中最强的刺激信号是胃酸中的盐酸。这种激素可作用于胰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