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皱盖钟菌
✍ dations ◷ 2025-09-03 09:03:46 #皱盖钟菌
可食用皱盖钟菌(学名:Verpa bohemica)是羊肚菌科的一种真菌,属于假羊肚菌的一种。这种蕈类的菌盖为浅黄色至棕色,呈顶针状,直径为2-4公分,长2-5公分,表面有如脑状的皱褶与回旋。菌柄较为脆弱,为浅色,可长达12公分,厚1-2.5公分。在显微镜下,这种蕈类的特征为大型的孢子,足有60-80微米长、15-18微米宽,且每个子囊只有两个孢子亦是其特色(一般的子囊菌每个子囊具有八个孢子)。在野外,本种可以菌盖和菌柄的连接方式和真羊肚菌区别,皱盖钟菌的菌柄上的菌盖是完全和菌柄游离的。虽然被许多人认为皱盖钟菌可食,但仍不建议食用,有报导指称它对部分过敏的人是有毒的,中毒症状包括肠胃不适和肌肉失去协调。皱盖钟菌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与亚洲。在早春融雪后,在木头上产生子实体,比羊肚菌还早出现。欧洲的真菌学家常以异名Ptychoverpa bohemica称呼本种。本种最早由捷克真菌学家尤利乌斯·温岑兹·冯·克罗姆布霍尔兹(Julius Vincenz von Krombholz)于1828年描述,并命名为Morchella bohemica,1893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瑟夫·梭罗德(英语:Joseph Schröter)将其改分至钟菌属下,Ptychoverpa bohemica则是法国人让·路易·埃米尔·布迪耶(Jean Louis Émile Boudier)关于盘菌纲的专著中使用的一个异名,现在仍偶尔被一些学者,特别是欧洲真菌学家使用。布迪耶认为皱盖钟菌子囊上短少的侧丝(英语:paraphyses)和大型、圆弧状的子囊孢子以足够将本种独立为一个新的属,此命名法中的属名Ptychoverpa目前是钟菌属下的一个组(种以上,属以下的一个分类单位),此节的特征为菌盖上纵向、较粗并可能有分支的的脊状突起。种小名bohemica指的是波希米亚(现今捷克的一部分),是克罗姆布霍尔兹最早发现皱盖钟菌并收集样本之处。Ptychoverpa则是来自古希腊文的ptyx(ptychos为所有格),指的是折叠、层状。本种的俗名包括早羊肚菌(early morel)或皱纹顶针伞(wrinkled thimble-cap)。皱盖钟菌的子囊果直径为2-4公分,长达2-5公分,呈圆锥状与钟状,表面折叠许多纵向的脊状突起,并常交织成网络状。菌盖与菌柄镰接处只有在菌柄的顶端互相接触,边缘分叶不与菌柄接触,颜色由黄棕色至红棕色,下方则是白色。菌柄长6-12公分,厚1-2.5公分,颜色为乳白色,基部是最粗的,由下往上逐渐变细。虽然菌柄刚形成时充满着棉状的软组织,但成熟会会逐渐变为中空。总体来说这种蕈十分脆弱,孢子印为黄色,菌髓为白色。和其他典型真菌物种比起来,皱盖钟菌的子囊孢子非常巨大,可长至60-80微米,宽15-18微米,其为椭圆形,平坦,有时则会弯曲,呈透明至浅黄色。多数子囊菌的每个子囊中有八个子囊孢子,而皱盖钟菌的子囊只有两个孢子(少数为三个)是本种特色之一,平坦、椭圆的子囊长275-350微米,宽16-23微米。英裔加拿大真菌学家亚瑟·亨利·雷金纳德·博勒(英语:Arthur Henry Reginald Buller)认为皱盖钟菌的子囊有向日性(英语:Heliotropism),即其会朝光线弯曲,他描述:“我对菌盖进行横切,将片段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发现在所有子实层的凹沟中,子囊都向外弯曲,因为它们的囊盖(英语:Operculum (botany))面对了最多的光线。”这种对光线刺激的反应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协助子实体往外界的开放空间释放孢子,增加孢子随风被传播的机会。侧丝较为粗短,顶端直径7-8微米。皱盖钟菌的可食性是有疑问的,虽然有许多人食用这种真菌,但已有报导指出一次食用太大量或连续几天食用这种蕈类会在部分过敏的人产生毒性。中毒症状包括肠胃不适与肌肉失去协调,与另一种假羊肚菌鹿花菌的食用后症状相似。造成鹿花菌毒性的毒素为鹿花菌素(英语:Gyromitrin),皱盖钟菌有可能也能合成少量的该毒素。也有报导显示过度食用这种蕈而导致昏迷。欲食用者建议先以大量的水煮过,将水倒掉并干燥后再食用,并且对于首次食用者应只食用少量以测试自己的耐受度。有些人建议只使用菌伞而抛弃菌柄。此种真菌的口感评价不一,包括“气味强烈但与羊肚菌不同”、“气味温和”与“普通”等。与皱盖钟菌最相近的物种圆锥钟菌的菌盖通常是平滑的,但也有菌盖有皱纹的样本被发现,两种蕈可在显微镜下被区分,因为圆锥钟菌的子囊有八个子囊孢子。其在北美洲的分布范围较皱盖钟菌往南延伸许多。另一相似的类群是半开羊肚菌,具有蜂巢状的菌盖,约有一半的长度和菌柄相连,其菌盖的突起部分较凹陷部分还深,且在基部有纵向的针孔,这是皱盖钟菌没有的。另外半开羊肚菌的菌柄横切是中空的,皱盖钟菌的幼小子实体菌柄中央则有棉状软组织。皱盖钟菌可用大个多的孢子和所有相似物种区别。皱盖钟菌的蕈在早春单独或集中的分布在地上的木头上,通常在羊肚菌出现前就出现,并持续整个羊肚菌的出现季节。通常沿着河床分部,靠近三角叶杨(英语:Populus sect. Aigeiros)、杨与柳,并可能被植物废弃物掩盖。子实体的形成需要湿润的环境与充足的阳光,其最低生长温度为摄氏3度,最适生长温度为摄氏22度,最高生长温度为摄氏30度。一项对于碳与氮的同位素比例分析(英语:Isotope analysis)指出皱盖钟菌是腐生营养的,即透过分解环境中的有机物取得养分,但也有证据指出其在生活史中的至少一部分会与植物形成菌根。皱盖钟菌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北部,其南界在美国中西部为五大湖区,在美国西岸则是加州北部。皱盖钟菌也广泛分布于欧洲,其样本已在奥地利、捷克、丹麦、芬兰、德国、挪威、波兰、俄罗斯、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与乌克兰被采集。在亚洲则已有在印度与土耳其被发现的纪录。在爱荷华州,一项长达十年的研究分析羊肚菌与假羊肚菌的分布情形、子实体长出时间等的研究指出皱盖钟菌是春天最先长出子实体的蕈类,在落叶植物开始长出新叶后就出现,接着依序是黑脉羊肚菌(英语:Morchella angusticeps)、美味羊肚菌(英语:Morchella esculenta),最后是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子实体可作为Porricondyla media、曲茎泉蝇(Pegomya geniculata)、环饰冬大蚊等双翅目昆虫的繁殖场所。
相关
- 黏菌黏菌,或作黏液霉菌(Slime mold),是一种原生生物,分类学上的名称为“Myxomycota”的次门级分类单元,意思是“真菌动物”,这样的名称表现了其外观与生活型态。它们保有变形虫的身体构
- 酵素酶(英语:Enzyme(/ˈɛnzaɪm/ )),是一类大分子生物催化剂。酶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即具有催化作用)。由酶催化的反应中,反应物称为底物,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几乎所有细胞内的代谢过
- 鼻中隔软骨鼻中隔软骨(英语:septal nasal cartilage)是由透明软骨(英语:hyaline cartilage)所组成。某些地方看起来像四边形,其边缘比中间还要厚实。鼻中隔软骨把前面鼻腔的中间部分给分成左
- 原子簇化学原子簇化学(英语:Cluster Chemistry)是当前化学中最有趣而又极其活跃的领域之一,首先由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于1966年提出,对研究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有机金属化学等领域都有
- 伊丽莎白·诺伊费尔德伊丽莎白·方达儿·诺伊费尔德(英语:Elizabeth Fondal Neufeld,1928年9月27日-),美国遗传学家,其研究集中在人体代谢性疾病的遗传原因而著名,并因此获得沃尔夫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
- 太田朋子太田朋子(日语:太田 朋子,1933年9月7日-),日本遗传学家,主要贡献在分子演化领域,1973 年,太田发表近中性演化理论(日语:分子进化のほぼ中立说),提倡“分子阶段的损害较小的突变(1990 年后,
- 编码区基因的编码区(英语:Coding region),亦称为“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或“CDS”(Coding DNA Sequence),是指DNA或RNA中由外显子组成,编码蛋白质的部分。该区域的边界范围从靠近5′
- 氯铬酸吡啶盐吡啶氯铬酸盐,分子式C5H4N·HCrO3Cl,简称PCC,即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的缩写。一种温和的氧化剂,橙黄色晶体。用来把醇有限度地氧化为醛,使用PCC的缺点为反应时间太过冗长和P
- 焊接焊接(英语:Welding),或称焊接、熔接、镕接,是一种以加热或加压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塑料的工艺及技术。焊接透过下列三种途径达成接合的目的:依具体的焊接工艺,焊接可细分为气
- 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是一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在人、小鼠等生物的胚胎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亦存在于这些生物的成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