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 dations ◷ 2025-07-12 08:08:38 #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指通过自省以实现良知,是明朝大儒王阳明创立的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致良知”学说对后世儒家、汉字文化圈都有深远影响。“致良知”是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的著作《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而儒家经典《大学》也有“致知在格物”的语句。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认为“至善者,心之本体”。而“心”与“良知”的关系在王阳明《传习录》中有明确描述,是: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出自孟子,但又有进一步的阐发。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王阳明采纳结合了《大学》中的“致知”思想,遂提出“致良知”之说。当时明朝中叶,传统的程朱理学已走向死板僵化,与科举紧密结合,走向形式化。而理学在理论上没能有大的突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新说,是儒家的一大理论创新。“致良知”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论。王阳明虽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但也倡导“良知是虚,功夫是实,知行合一”,说的是在本体上虽无需用功,但认知与实践、功夫与本体应该融会贯通,合为一体。

据王阳明弟子王畿的《刻阳明先生年谱序》记载,王阳明是在谪居贵州龙场极端困苦的环境下提出“致良知”之学的,史称“龙场悟道”:

自幼即有志于圣人之学。盖尝范例于辞章,驰骋于才能,渐渍于老释,已乃折衷于群儒之言,参互演绎,求之有年而未得其要,及居夷三载,动忍增益,始超然有悟于‘良知’之旨。

相关

  • 5.8S rRNA在分子生物学中,5.8S核糖体RNA(5.8S rRNA)是指一类非编码RNA。它是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大亚基的组成成分,在蛋白质转译中起重要作用。RNA聚合酶I(英语:RNA polymerase I)先转录出沉降
  • 诺克斯维尔诺克斯维尔(英文:Knoxville)是美国田纳西州东部的一个城市,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麓和田纳西河的河边,于1786年建市。诺克斯维尔的名字是纪念美国第一位的军事部长亨利·诺克斯(Hen
  • 白坦白坦(1448年-?),字易之,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官籍。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应天府乡试第三十四名。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第三甲第一名。官至南京刑部员外郎。曾祖父白思恭。祖父白
  • 威廉·普洛特威廉·普洛特(William Prout,1785年1月15日-1850年4月9日)FRS,是英国化学家、外科医生、自然神论者。普洛特曾提出一个假说,也就是现今的普洛特假说(英语:Prout's hypothesis)。威廉
  • 核心党员核心党员一词用于描述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的最高阶级。核心党员统领英社,掌控思想警察,监控外围党员。核心党员代表了大洋国的寡头阶层,人数控制在600万人,也就是
  • 弓箭手悖论弓箭手悖论(Archer's paradox),是指射箭时,尽管箭刚搭上弦时指向目标的侧面,看起来好像会射偏。但射出的箭还是会沿着拉满弓时箭头指示的方向前进,进而命中目标。箭射出时箭身的弯
  • 毁灭战士引擎毁灭战士引擎(Doom engine),也称为id Tech 1引擎,是一个由id Software开发的游戏引擎,用于毁灭战士I和毁灭战士II。它也同时被用来开发HeXen、Heretic等游戏。它的创造者是约翰·
  • 钢穴《钢穴》(英语:The Caves of Steel),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4年的科幻小说,第一部以伊利亚·贝莱(Elijah Baley)为主角的科幻推理小说,阿西莫夫以实例说明科幻小说有多
  • 吴若希音乐作品列表吴若希出道至今一共发行了4张录音室专辑、1张迷你专辑及1张精选辑。
  • 三院三院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