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伞凸面
子实层连生
紫蜡蘑(学名:,英语:Amethyst Deceiver)是一种颜色鲜艳的小型可食用菇类,生长于落叶植物或裸子植物林中。其紫色的外表会逐渐风化褪色,因此常难以辨认,而有“欺诈者”(Deceiver)的称号。该别名也可用来称呼与它关系接近,也会因风化而褪色的红蜡蘑。紫蜡蘑通常见于北温带,但也有报告指出其存在中南美洲热带。
1778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赫德森(英语:William Hudson (botanist))首先发现了紫蜡蘑,并将其命名为,之后紫蜡蘑由莫迪凯·丘比特·库克(英语:Mordecai Cubitt Cooke)归入蜡蘑属。紫蜡蘑有许多同物异名,大多都强调其鲜明的紫色外观,它还曾因具有坚韧、如金钱菌状(collybioid)的菌柄而被归入金钱菌属(英语:Collybia),称为。目前紫蜡蘑的学名是,最早是由莫迪凯·丘比特·库克于1884年使用,其本意为“紫水晶”,用以形容紫蜡蘑的颜色。1922年,紫蜡蘑曾被视为红蜡蘑的一个变种,学名为 var. (Cooke) Rea,现在这个名称被视为紫蜡蘑的一个异名。
紫蜡蘑的菌盖直径为1至6公分,四周较凸,中央较平坦,且正中央通常略有凹陷。其颜色在潮湿时为较深的紫丁香色,干燥时颜色会退去,其中心有时稍呈垢状,边缘则有灰白色的条纹。
菌柄的颜色和菌盖一致,其基部有白色的纤维状条纹,越往顶部逐渐变成点状,用手搓揉的感觉很有韧性,菌柄长为0.6至7公分,厚0.1至0.7公分。紫蜡蘑的肉质较少,没有什么特殊气味或口感,颜色为淡紫色。蕈褶的颜色和菌盖相似,通常间隔较远,内有许多白色的孢子。蕈褶和菌柄的连接方式为波状(sinuate),在与菌柄相接前有一段凹陷。
紫蜡蘑的孢子为呈圆形、透明,其上有若干小刺(Echinulate),与孢子的大小相比相对较长。典型的孢子大小为直径7至10微米,而产生孢子的担子(Basidium)呈透明棒状,大小为30至64.5乘8.5至14微米。
紫蜡蘑为欧洲、亚洲、中南美洲及北美洲等温带地区的常见物种,在许多种的落叶植物及裸子植物林中散播生长,并通常与这些林木构成菌根,如壳斗科植物。紫蜡蘑的生长期通常为夏季晚期至早冬。在中南美洲,紫蜡蘑则常与栎属植物共同生长。研究显示紫蜡蘑是种氨真菌(英语:ammonia fungus),意指其为一种在土壤中加入氨水或其他含氮物质后能加速成长的真菌。同属的双色蜡蘑也属于氨真菌。
紫蜡蘑与其他蜡蘑属的物种一样可以食用。虽然其本身无毒,但当土壤砷含量过高时,紫蜡蘑也会因生物累积该物质而有毒。
Coil乐团的歌曲,“”的歌名即来源于紫蜡蘑的别称。
北美洲有许多紫色的蕈类都曾被认为是紫蜡蘑,直到1984年Gregory M. Mueller才将它们描述为许多不同物种。即是其中之一。在地理分布上,其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紫蜡蘑则没有分布于此),在该地区为常见物种。在生态上,前者只分布于针叶林,后者则主要分布于壳斗科等阔叶林。的子实体大小较紫蜡蘑大,颜色也较紫蜡蘑为深,褪色时呈现葡萄酒色而非棕色。两者的孢子也有明显差异,的孢子不似紫蜡蘑的呈现球状,而是亚球形(subglobose)甚至椭圆形,其上的小刺也较紫蜡蘑的小上许多。
另一种由Gregory M. Mueller从紫蜡蘑分出的物种为。其分布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及美国南部。其与紫蜡蘑和区分的依据是巨观上的颜色。只有在极年幼时才呈现紫色,并很快的褪为葡萄酒色或红棕色,并随着生长最终呈现无光泽的橙棕色或深黄色。的孢子特征界于紫蜡蘑与之间。孢子形状和后者一样呈亚球状至椭圆状,小刺的长度则较长,与紫蜡蘑相似。的菌盖皮(pileipellis)在蜡蘑属中较为特别,为栅状(palisadoderm),不同于蜡蘑属典型的丝、束状(fasciculate)。在栖地上也与紫蜡蘑有些不同,的生长与维吉尼亚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紫蜡蘑也可与该物种共同生长,但也能与其他壳斗科植物生长。
1988年,属下的第三个紫色物种由Gregory M. Mueller从紫蜡蘑中独立出来。和栎属关系密切,生长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的云雾森林(紫蜡蘑在这些地方也有分布)。与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其子实体的颜色较及紫蜡蘑都为深。其蕈褶也很其他种有所差异,的蕈褶与蕈柄连接的方式接近亚下延形(Subdecurrent),不同于其他种的波状(sinuate)至心形、较狭窄的连接方式。的孢子则与与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