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

✍ dations ◷ 2025-05-18 09:52:02 #商业智能,数据挖掘,金融数据分析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又称商业智能或商务智能,指用现代数据仓库技术、在线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以实现商业价值。

商业智能的概念经由Howard Dresner(1989年)的通俗化而被人们广泛了解。当时将商业智能定义为一类由数据仓库(或信息市集)、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企业决策为目的技术及其应用。

目前,商业智能通常被理解为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这里所谈的数据包括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数据及来自企业所处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企业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而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作业层的,也可以是管理层和策略层的决策。

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在线分析处理(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ETL、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OLAP、数据挖掘 (data mining)、数据展现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把商业智能看成是一种解决方案应该比较恰当。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许多来自不同的企业运作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然后经过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装载(Load),即ETL过程,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企业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商业智能可以定义为一系列商业活动行为的数据收集与信息转化作业,透过持续性的过程,搭配技术进行测量、管理与监测,能够容易分析、综合营运及策略的定量化信息应用,即时且交互的对企业的关键性的衡量指针进行评估,进而发觉企业面临的潜在问题或机会,促使用户能够运用大量而完整的信息,进行交叉分析并了解其中趋势,协助企业制订出最佳的策略主题与策略目标的一种决策支持的工具。

Power BI, Tableau, Smart eVision

Teradata Aster Data, EMC GreenPlum, HP Vertica

QlikView, Tableau, Yonghong Data Mart

Kettle


相关

  • 香菇香菇(学名:Lentinula edodes)又叫做冬菇、北菇、香蕈、厚菇、薄菇、花菇、椎茸,为小皮伞科香菇属的物种,是一种食用菇类。一般食用的成员为,鲜香菇脱水即成干香菇,而且会产生浓郁特
  • 雷打雪雷打雪(英语:thundersnow),又称雷雪或雷打冬,是指某个区域降雪过程中伴随着打雷或者在冬天打雷的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非常罕见,但平均而言北美比东亚常见。当某个区域冬季的气
  • 复古未来主义复古未来主义(英语:Retro-futurism)是指当代艺术中对早期的未来主义设计风格的模仿。该设计风格将复古风格(英语:Retro style)和具有科技色彩的未来主义风格相结合,通常反映了早期
  • 美制加仑加仑(Gallon)是英美度量衡的容量单位,从前以计量用汉字写作“嗧/
  • 中国古代银质钱币中国古代银质钱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熔铸形式、成色与重量,各朝各代均无全国统一的规范,按照各地的习惯和需要进行熔铸。此类银质钱币在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
  • 企业专用网络内部网(Intranet),又称企业内部网或内联网,是指采用因特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利的信息交换平台,例如文件传输、文件管理、电子
  • 杨善德杨善德(1873年-1919年8月13日),字树棠,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杨善德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第11期,随后入新建陆军。1904年(光绪30年),任北洋常备军第二镇第5标标统、1906年(光
  • 氯金酸氯金酸也称为四氯合金酸,是分子式为H的无机化合物。制备氯金酸时,可将金溶在王水中,再将溶液蒸发即可。加热时,氯金酸会分解为氯化氢及三氯化金,此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将三氯化金
  • 墨子 (书)《墨子》是中国战国著名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墨子的著作,共五十三篇传世于今。《汉书·艺文志》云“墨子七十一篇”,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
  • 南开一号南开一号,即“南开一号”原子反应堆,是1958年10月3日(另说1958年10月10日)南开大学物理系二十余名师生自主建成中国高校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60年,南开大学新增设立研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