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戈涅》(古希腊语:Ἀντιγόνη)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42年的一部作品,被公认为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该剧在剧情上是忒拜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但是最早写就的。剧中描写了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而被处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剧中人物性格饱满,剧情发展丝丝相扣。安提戈涅更是被塑造成维护神权/自然法,而不向世俗权势低头的伟大女英雄形象,激发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如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德里达等的哲思。
按古希腊悲剧常规的结构,《安提戈涅》一剧可分为序幕、合唱队登场(英语:Parodos)、相互交织的多个中幕与合唱歌(英语:Stasimon)、尾声。
俄狄浦斯王在同名悲剧的末尾退位,其二子厄忒俄克勒斯与波吕尼克斯(英语:Polyneices)为争夺继承权作战(七雄攻忒拜)而双双阵亡。克瑞翁代理王权,判定厄忒俄克勒斯为合法君主;波吕尼克斯谋图篡位,禁止为其发丧,违者格杀勿论。
《安提戈涅》的剧情承接埃斯库罗斯所著的《七雄攻忒拜》(前467年首演),然而后者描画的忒拜人民从伊始便支持安提戈涅埋葬哥哥,本作中的忒拜长者则是以维护克瑞翁王、维护城邦法律的形象登场,却最终对安提戈涅的行动感服。从创作背景来看,前441年的雅典处于伯里克里斯统治的全盛期,同年索福克勒斯被指派为10名进攻萨摩斯岛的将军之一;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安提戈涅》中却鲜少有为了雅典政体的政治宣传,而将目光保持在剧中的角色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冲突。剧中核心的冲突围绕着为波吕尼克斯举办葬礼的正义性这一问题:从一方面来看,波吕尼克斯是率军队进攻忒拜的罪人,理应受到城邦法律的惩罚;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安提戈涅遵守为同族人安葬的宗教传统,亦有其合理性与正义性,两个观点在安提戈涅的行为下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
故事中的忒拜长者信守希腊古典时期以城邦为个人最高的归属这一价值观,以安提戈涅的行为展开的一系列讨论也是围绕着城邦中的正义展开;没有人单单只是出于安提戈涅的年轻或是以同族人的情感为由反对处死安提戈涅。安提戈涅和克瑞翁都各持己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争议的,只有在先知特伊西亚斯登场后观众才得知神的旨意:克瑞翁违反神意,应受神罚。尽管如此,克瑞翁仍然试图对先知坚持己见,直到忒拜的长者劝说他之后才回心转意,这一宗罪也成了他家破人亡的缘由。
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安提戈涅》这部剧情有独钟,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