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采(1648年-1711年),原名行中,字念鲁,又字允斯,浙江余姚人。南明末清初学者。
祖父邵曾可,字子唯,号鲁公,是沈国模的学生。父邵贞显。世代家传“阳明学说”。廷采于顺治五年(1648年)出生。十一岁时祖父去世,家计益困,其父远赴石门教书,将其托付外祖父陈正行。十五岁时,“通《易》《诗》《书》并《左氏春秋》”。同时,对朱熹《通鉴纲目》有浓厚的兴趣。康熙三年,随韩孔当学习。二十岁时,与学者毛奇龄交游,叹服毛的学识。年少时从学于刘宗周。推崇王学(阳明学)。成为县学生,但不应科举。曾从学于黄宗羲、董玚、王正中等。通刺击的武艺,通兵法。清将施琅出征台湾之前,曾偶遇邵廷采于西湖。邵廷采向施琅纵谈东南沿海兵事,施琅大为惊讶。
中年时曾游历西北边关,走过潼关。曾在姚江书院讲学。晚年时,致力著述。曾经向黄宗羲了解明朝末年之故事,想把这些掌故汇编成书。梁启超称其“极尽文章之能事”,“为中国第一”。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有《思复堂文集》十卷被《四库全书》列入《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