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中爪鱿

✍ dations ◷ 2025-05-09 23:45:32 #哈氏中爪鱿

哈氏中爪鱿[3][注 1](学名:,英语:colossal squid)又名大王酸浆鱿、南极大王鱿、巨枪鱿鱼,另有将属名 音译梅思乌贼[4][5],是十腕总目管鱿目下的一种,也是中爪鱿属下唯一已知的成员。

由于生物样本太少,目前只能从其天敌抹香鲸胃里所发现的尸体估计其最大尺寸,大约落在6-18米(18-59英尺)长,重量可能高达750千克(1,650磅),但根据未成年个体来推算,成体体重应已超过大王乌贼,而使其成为最重的已知无脊椎动物,不过大王酸浆鱿的体长仍不及大王乌贼,这使它和大王乌贼一起并列为地球上最大型的软体动物。

属名 源自于古希腊语“(middle,中等)(claw,nail,爪,甲)(squid,乌贼)”的组合而成的词,意思就是指有着中型勾爪的乌贼。1925 年由盖伊·科伯恩·罗布森正式命名,且以最早发现者 James Erik Hamilton (海洋生物学家[6])名字作为种加词[7]。

大王酸浆鱿比巨乌贼还要重,身长约6-14米以上。2003年在南极海捕到幼鱼,2007年再次捕获到未成熟个体,此个体外膜有2.5米长,体重重达450千克,而成熟个体的触手被认为有可能长达8米。大王酸浆鱿的眼睛与嘴喙的大小均凌驾大王乌贼之上,触手上没有吸盘而是大小约5厘米的钩爪,以此来捕捉猎物或自卫。

大王酸浆鱿与大王乌贼的主要差异,在触手的勾爪上。大王乌贼的触手没有勾爪,而是周边附有硬质锯齿的吸盘。大王酸浆鱿的胴体具有巨大的游泳鳍,但在胴体与触手的长度比例上则不如大王乌贼。同样长度的大王酸浆鱿与大王乌贼相比,大王乌贼的触手长度会超过大王酸浆鱿。两者的共同点在体色都是红褐色。

该物种最早是在1925年在抹香鲸胃里发现的奇怪触手为起点,当时证明是两条带钩子的鱿鱼触手,但部分人认为这可能是巨乌贼的触手[7]。

1970年代,在南极的捕鱼船在捕获到的鱼类身上找到奇怪的钩爪痕迹,不过科学家无法判断这是哪一种动物的“锯齿”。

1981年,位于南极海岸的俄罗斯拖网渔船捕获一条总长4米(13英尺)的鱿鱼标本,后根据调查判定属于M. hamiltoni属的未成年雌性鱿鱼,这也是第一条较为完整的大王酸浆鱿标本[8]。

2003年,南极海域附近再次找到未成年的巨型鱿鱼样本,总长度为6-8米(23英尺),身体长度为2.5米(8.2英尺)[9]。经过研究认为该鱿鱼体重可达500千克(1,100磅),但也可能高达750千克(1,650磅)。

新西兰官员2007年2月22日宣布,一艘新西兰籍渔船在南极捕获了一只大王酸浆鱿,为人类第一次捕捉到完整活体样本,这只巨鱿全长4.2米(包括触手),重达495千克,是一只雌巨鱿,2008年4月30日,一群科学家解冻这只已经冰冻一年多的巨鱿并在不破坏形体的情形下以内视镜进行研究,这只巨鱿随后被制成标本保存在惠灵顿的一个博物馆里。

2025年3月9日,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在南大西洋南乔治亚与南桑威奇群岛附近海域,利用遥控潜水器在约600米深的海底首次拍摄到一只约30厘米长的南极中爪鱿幼体[10]。这是人类首次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到该物种的活体影像。此次拍摄到的幼体呈现半透明状态,具有该物种特有的钩状触腕,并随着成长会逐渐转为深红或紫色[11][12]。

由于该物种为上个世纪才发现,所以对其习性一直都是未解之谜。部分人认为大王酸浆鱿和其他鱿鱼一样,会用两条长触手捕捉猎物再送入触手中心的嘴部,并用鸟喙状的锯齿将其嚼碎再吃掉。其食物包括深海巨型鱼类、头足类以及鲨鱼等。其中包括智利鲈鱼以及深海鳕鱼等。其触手上的钩子可以进行360度旋转,能在猎物身上留下又深又圆的伤口。

Remeslo,Yakushev和Laptikhovsky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南极牙鱼是其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拖网渔船上带入的8,000条牙鱼中,71条有明显受大王酸浆鱿攻击的迹象。在南极洲的普兹兹湾地区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只雌性鱿鱼的胃中有鱿鱼的尸体残留,这表明该物种内有食用同类的可能。

大王酸浆鱿被认为拥有非常慢的代谢率,一只500千克(1,100磅)重的成鱿每天只需要约30g(1.1盎司)的猎物。其能量需求的估计意味着它是移动缓慢的伏击捕食者,主要依靠巨大的眼睛来侦测猎物,而非主动积极猎捕。

大王酸浆鱿几乎没有天敌,其对人类而言只有研究价值,而不具食用价值。幼体大王酸浆鱿的天敌是以小型生物为食的深海鱼类,如��鱼、喙鲸(如南部宽吻鲸)、抹香鲸、海豹、巴塔哥尼亚牙鱼和信天翁等;但成年个体的天敌仅有南极睡鲨和抹香鲸,且根据研究判断,仅有抹香鲸能准确猎杀成年的大王酸浆鱿。从抹香鲸身上的条状疤痕来估算,最大的大王酸浆鱿体长约2.5米。[13]

许多抹香鲸的背上都有疤痕,据信是由大王酸浆鱿的钩子所造成。大王酸浆鱿是南极抹香鲸的主要猎物,在它们胃里发现的鱿鱼喙中,有14%是属于大王酸浆鱿,这表明大王酸浆鱿占这些鲸鱼消耗的生物量的77%。

与箭鱼和其他大型远洋鱼类不同,大王酸浆鱿(以及大王乌贼)的眼睛直径几乎是深海同类的2-3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王酸浆鱿能够看到大型捕食者移动时破坏浮游生物的生物发光。大王酸浆鱿的眼睛在黑暗中会散发光芒。

由于活体捕获量太少,大王酸浆鱿的生活习性至今仍然难以被确认。此外已捕获到的大多都是未成年的雌性个体,而雄性个体至今仍未被发现,以至于科学家很难去推算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雌雄大小。部分人相信南极洲海域内高浓度的氧气,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可能让鱿鱼的体型变得巨大。尽管从抹香鲸或者南极睡鲨的胃里能找到鱿鱼的喙,最大的可达到49毫米,体长估计达到了8米(24)。[14]另外让科学家费解的还是其掠食者,除了抹香鲸外,虽然从抹香鲸和南极睡鲨体内都可以发现大量的鱿鱼嘴,但是其长度大多集中在13米以内,因此有科学家判断成年种可能要比以往推算的大的多,但存在争议。另外南极睡鲨虽然捕食大鱿鱼,但很少发现其外皮有鱿鱼留下的爪痕以及伤疤,因此推算该种只能捕捉其亚成体或者死体,而不会捕猎健康的成体。[15]

大王酸浆乌贼分布在南美洲、南非及新西兰海域一带。大多在南极海域周围,2,000米的深海栖息。

相关

  • 玛丽亚·特里萨礁玛丽亚·特里萨礁(英语:Maria-Theresa Reef)是一座位于南太平洋的小岛。处于新西兰以东,土阿莫土群岛以南的大洋中。为一座火山岛,周围有长8千米,宽3.2千米的珊瑚礁。这座岛自
  • 熙敬熙敬(?-1900年),全名苏完呢瓜尔佳熙敬,苏完呢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监生出身。咸丰三年,任工部主事上行走。咸丰六年,升任工部主事。次年,升任工部员外郎。同治三年,任直
  • 甲贺忍法帖甲贺忍法帖(日语:甲賀忍法帖)是日本小说家山田风太郎的作品,于1958年12月至隔年11月之间在光文社的“面白俱乐部”杂志上连载,是山田著名的忍法帖系列(伊贺忍法帖、柳生忍法帖等)中
  • 龚显曾龚显曾(1841年-1885年8月22日),字毓沂,号咏樵,福建晋江县人,清代文人。祖父龚维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幼时能提腕作大字,咸丰九年与许祖淓、陈棨仁、黄梧阳等文人雅士组织桐阴吟
  • 天主教马拉巴教区天主教马拉巴教区(拉丁语:Dioecesis Marabensis;葡萄牙语:Diocese de Marabá)是巴西一个天主教教区,位于帕拉州东部。此教区属贝伦总教区。1911年7月18日设阿拉瓜亚的康塞桑自治
  • STS-70STS-70是历史上第六十九次航天飞机任务,也是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第二十一次太空飞行。
  • 四面半六面体在几何学中,四面半六面体是一种非凸七面体,属于星形多面体及均匀多面体,也可以归类在非凸均匀多面体;特别地,这个立体是所有非柱状均匀多面体中唯一拥有奇数面数的几何体。其外观看起来像部分面向内凹陷的正八面体,因此可以视为正八面体的刻面半多面体,故这个立体又称为半刻面八面体。其构成方式为将正八面体的面替换为3个几何中心的对角面并保留一半数量的原始三角形面构成,因此这个立体也可以归类为半多面体。由于其部分面通过几何中心,因此其对偶多面体的顶点会落在无穷远处,即无穷实射影平面上的点。四面半六面体由7个面、12条边和
  • 瑟伦·亨里克森瑟伦·亨里克森(丹麦语:Søren Henrichsen,20世纪-),丹麦男子赛艇运动员。他曾代表丹麦参加世界赛艇锦标赛,获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银牌,均来自男子轻量级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
  • 吴语懒音吴语懒音是吴语语音在内部规律的控制下发生流变的一种现象。这种流变常常造成同音字增加而导致辨义不清,因此常被大众称为懒音。吴语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懒音”现象,上海话懒音现象较为普遍。如上海话,原普遍分尖团,现在几乎消失,苏州话中亦开始出现此现象;疑母脱落现象十分普遍,上海话自称代词“我”ngu,许多青年发音时疑母脱落发音成wu。其它汉字如“环”等;另外,清浊相混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期”、“帆”等;如上海有人会把“如”读成“lu”,广韵如属日声鱼韵,而对应普通话为声母“r”吴语日母亦按中古声母作gn及
  • NGC 78NGC 78是双鱼座的一个漩涡星系。星等为13.3,赤经为20分25.8秒,赤纬为0°49'35"。在1879年首次被卡尔·弗雷德里克·皮屈勒(Carl Frederick Pechüle)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