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埃米尔国

✍ dations ◷ 2025-04-27 05:14:30 #克里特埃米尔国

克里特埃米尔国(阿拉伯语:إقريطش‎,罗马化:或إقريطية‎, ;希腊语:Κρήτη,罗马化:)是一些穆斯林流亡者攻下拜占庭帝国的克里特岛后建立的国家,建立于9世纪20年代后期,961年被拜占庭帝国征服而灭亡。这个埃米尔国承认阿拔斯哈里发为其宗主,但事实上是独立的。

该国的建立者是阿布·哈夫斯·欧麦尔·伊格里蒂希(英语:Abu Hafs Umar al-Iqritishi),他率领的一批来自安达卢斯(穆斯林西班牙)的流亡者于827-828年或842年征服了克里特岛,独立建国。拜占庭将领狄奥克提斯托斯(英语:Theoktistos)于842或843年在岛上登陆,夺回了大部分地区,但很快被打败,之后拜占庭收复该岛的努力也失败了。在埃米尔国存在的135年中,它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威胁之一,克里特岛控制着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它成为了伊斯兰海盗们的基地和避风港,他们肆虐爱琴海沿岸地区。埃米尔国的内部历史记载不多,但有限的记载表明,除了海盗活动之外,其农业和贸易也相当发达。最终,拜占庭将领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后来的尼基弗鲁斯二世)于960-961年指挥大规模远征,夺回克里特岛,消灭了埃米尔国。

自7世纪中叶的穆斯林征服以来,克里特岛就常被穆斯林势力攻击。第一次袭击发生于654年,674-675年再次发生,倭马亚哈里发瓦利德一世(705-715年在位)时,穆斯林短暂占领岛上部分地区。尽管袭击不少,但在8世纪,拜占庭帝国基本还能掌控该岛,因为克里特岛距阿拉伯人在黎凡特的海军基地过远,他们无力发起足以攻陷该岛的远征。

在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二世(820-829年在位)统治的后半期,一伙来自安达卢斯的流亡者在某一时刻登上克里特岛,开始了他们的征服。这群流亡者已流亡了很长时间,传统上,他们被认为是818年反抗科尔多瓦埃米尔哈克木一世(796-822年在位)起义的幸存者。在这场起义被镇压后,科尔多瓦郊区拉巴德(al-Rabad)的市民被集体流放,一些人定居摩洛哥非斯,剩下1万多人成为海盗,又吸收了另外一些安达卢斯人,在埃及亚历山大登陆,控制了城市,直到827年才被阿拔斯王朝将领阿卜杜拉·本·塔希尔·胡拉萨尼(英语:Abdallah ibn Tahir al-Khurasani)赶走。但现代史家W·库比亚克(W.Kubiak)指出,这种说法与其他历史记载相矛盾,另一些记载指出,安达卢斯海盗早在798-799年就到达了亚历山大,814年就占领了城市;而且进攻克里特岛的领袖阿布·哈夫斯·欧麦尔·伊格里蒂希(英语:Abu Hafs Umar al-Iqritishi)出身法赫斯·巴勒卢特(Fahs al-Ballut)地方,距科尔多瓦很远。

安达卢斯在克里特岛登陆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穆斯林记载通常定时于827或828年,即他们被赶出亚历山大之后。拜占庭方面的记载与之矛盾,将这件事定于平定斯拉夫人托马斯(英语:Thomas the Slav)叛乱(821-823年)之后。瓦西里欧斯·克里斯提德斯(Vassilios Christides)和克里斯托斯·马克里普利阿斯(Christos Makrypoulias)等学者考虑了拜占庭反击侵略的部队数量、行动时间,对其指挥官进行群体传记学(英语:Prosopography)研究,提出了一个估计的时间:842年。

根据他们与本·塔希尔的协定,安达卢斯海盗与他们的家人乘40艘船离开亚历山大,现代史家沃伦·崔德戈德估计他们总共有1.2万人,其中3千人是可战斗的男子。根据拜占庭史家的记载,他们之前劫掠过克里特岛,已很熟悉岛上情况。他们还称,海盗们本来只想再劫掠一番,但领袖阿布·哈夫斯烧毁了船只,使他们只能留下来征服全岛,鉴于他们已把家人带来,这种记载可能是后来的编造。他们登陆的地点同样未知,一些学者认为是在岛北岸,靠近苏达湾(英语:Souda Bay)或靠近他们后来建立的据点汉达克斯(希腊语:Χάνδαξ,阿拉伯语:ربض الخندق‎,rabḍ al-kḫandaq,意为“护城河城堡”,今伊拉克利翁),另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更可能在岛的南岸登陆,然后迁移到人口更稠密的内陆和北海岸。

在安达卢斯人还没有占领全岛之前,米海尔二世皇帝就听到了阿拉伯人登陆的消息,他数次派出远征军试图收复克里特岛。但斯拉夫人托马斯的叛乱造成的巨大损失削弱了帝国反击的能力。如果这次入侵确实是发生在827-828年的话,突尼斯的阿格拉布王朝同一时期也在进攻西西里岛,这也会分散帝国的军力。拜占庭的第一次进攻由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福特伊诺斯(英语:Photeinos (strategos)) 、“马厩伯爵(英语:Count of the Stable)”达米安(Damian)率领,很快在野战中战败,达米安战死。一年之后,拜占庭组织了由70艘战舰组成的远征军,由基比拉奥特军区将军科拉特罗斯(英语:Krateros (strategos of the Cibyrrhaeots))指挥,他们最初获胜,但因此而疏于防备,被夜袭击败。科拉特罗斯逃到科斯岛,但还是被阿拉伯人俘虏,钉死在十字架上。学者马克里普利阿斯(Makrypoulias)认为,这三次战役发生在安达卢斯人完成汉达克斯的修建之前,此时他们的首都还在内陆的戈尔廷(英语:Gortyn)。

阿布·哈夫斯率安达卢斯人击退了拜占庭帝国的早期进攻,逐渐巩固了自己对全岛的控制。他承认阿拔斯哈里发的宗主权,但实际上独立统治。克里特岛落入穆斯林之手意义重大,打破了东地中海的势力均衡,并使之前十分安全的爱琴海沿岸地区遭受到频繁且破坏巨大的袭击。

之后这些安达卢斯人又占领了基克拉泽斯群岛中的几个岛屿,但米海尔二世再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远征,招募一支海军陆战队——特萨拉孔塔里奥伊(Tessarakontarioi)与新的舰船。将领奥里法斯( Ὠορυφᾶς)率这支部队成功将阿拉伯人驱逐出爱琴海诸岛,但没能收复克里特。米海尔二世的继承者狄奥菲洛斯(829-842年在位)遣使后倭马亚王朝的阿卜杜-拉赫曼二世(英语:Abd al-Rahman II),提议联合对付克里特岛上的安达卢斯流亡者,但后者只是表示同意拜占庭帝国任意处置克里特岛,联合无果而终。829年10月,克里特军在萨索斯岛外海歼灭一支帝国海军(英语:Battle of Thasos),使欧里法斯的努力付之流水,爱琴海的大门又向他们打开。之后他们攻击了优卑亚岛(约835-840年)、莱斯博斯岛(837年)、色雷斯西亚军区的海岸,摧毁了拉特罗斯山(英语:Mount Latros)的修道中心;又被色雷斯西亚军区的将军(总督)君士坦丁·孔多米忒打败,遭受重大损失。

842年狄奥菲洛斯死后,拜占庭帝国的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来对抗克里特:843年设立新的海军军区——爱琴海军区,以更好地应对阿拉伯人的袭击;同时极有权势的“书记”、摄政大臣狄奥克提斯托斯(英语:Theoktistos)亲自领兵进攻克里特岛,他成功占领了岛屿的大部分,但君士坦丁堡的政治阴谋迫使他抛下军队赶回国内,留在岛上的军队被阿拉伯人歼灭。853年,为了削弱阿拉伯人的实力,几支拜占庭舰队在东地中海协同作战,攻击了埃及的海军基地杜姆亚特,缴获了原本将送往克里特岛的武器。但尽管此后拜占庭军又取得了几次胜利,克里特人的劫掠在60年代初仍然继续,攻击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基克拉泽斯群岛、阿索斯山。866年,拜占庭的“凯撒”巴尔达斯(英语:Bardas)再次组织大军远征克里特,但舰队自首都出发两周后,巴尔达斯就被马其顿人巴西尔(后来的巴西尔一世)暗杀,计划随即取消。

70年代初,克里特人的劫掠强度到达新高度:他们的通常由拜占庭叛变者指挥的舰队活动于爱琴海乃至更远的海域,最远到达达尔马提亚海岸。约873年,拜占庭叛徒佛提欧斯(英语:Photios (Emirate of Crete))率领的舰队甚至进入马尔马拉海,攻击普罗孔内索斯岛(马尔马拉岛)不克,这是自717-718年阿拉伯人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以来,第一次有穆斯林舰队接近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作为回击,拜占庭将领尼基塔斯·奥里法斯(英语:Niketas Ooryphas)在卡尔迪亚海战中大败其舰队,不久之后,尼基塔斯又在科林斯湾大败克里特海军,抓走许多俘虏,对其施加酷刑以示报复。同一时间,亚扎曼·哈迪姆(英语:Yazaman al-Khadim)率领的塔尔苏斯穆斯林舰队又在袭击尤里波斯(今哈尔基斯)时被歼灭。拜占庭的数次胜利导致双方休战,克里特埃米尔塞佩斯(Σαΐπης,即舒艾卜·本·欧麦尔(英语:Shu'ayb ibn Umar))很可能向拜占庭帝国进贡十年左右。

袭击不久之后便恢复,这次克里特人又得到了来自易弗里基叶(北非)与沙姆(叙利亚)的舰队的支援。伯罗奔尼撒半岛在这一波劫掠中损失尤其惨重。此外优卑亚、基克拉泽斯群岛也受袭击;帕特莫斯岛、喀帕苏斯岛及附近的索卡斯特罗岛(Sokastro)被克里特人控制,其统治范围最北到达萨龙湾的埃伊纳岛、伯罗奔尼撒南海岸的埃拉福尼索斯岛、基西拉岛;基克拉泽斯群岛的主岛纳克索斯岛(可能还有临近的帕罗斯岛、伊奥斯岛)被迫向其缴纳人头税(吉兹亚),且因为穆斯林方面的文字、实物留存很少,被他们控制的岛屿数目实际可能更多。这一波劫掠在整个爱琴海地区都产生了影响,一些岛屿被完全抛弃,另一些则放弃沿海地带以集中保护内陆地区。约806-902年,他们可能占领了雅典,904年,的黎波里的利奥(英语:Leo of Tripoli)率领的叙利亚舰队又劫掠(英语:Sack of Thessalonica (904))了帝国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克里特人与叙利亚海军紧密合作,后者经常以克里特岛为基地或中间基地;的黎波里的利奥自塞萨洛尼基返航时,其所携带了2万多名俘虏多被卖给或送给克里特岛充当奴隶。同样的,克里特埃米尔也得到了埃及的突伦王朝(868-906年)的大力支持,但此后的伊赫什德王朝忽略了对克里特的援助。911年,拜占庭帝国又集中100多艘船舰远征克里特,由将领伊梅里欧斯(英语:Himerios (admiral))指挥,但攻击数月后被迫撤走,在返回的路上,这支舰队在希俄斯岛被叙利亚舰队消灭。

克里特的海盗行为在1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又一个高峰,摧毁了南希腊、阿索斯山、小亚细亚海岸。因此,皇帝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在位)于949年再度发起远征,然而大军被一次奇袭击败,拜占庭史家们将其归罪于此次远征的主帅,既无能力又无经验的宫廷宦官君士坦丁·贡吉勒斯(英语:Constantine Gongyles)。君士坦丁七世并没有放弃,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中筹划另一次远征,但未来得及实施便去世了。他的继承人罗曼努斯二世(959-963年在位)完成了准备,委派极有能力的将领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后来的尼基弗鲁斯二世)指挥。960年6月7月,尼基弗鲁斯率舰队与陆军起航,在岛上登陆,击败了穆斯林军,随后展开了对汉达克斯的长期围攻(英语:Siege of Chandax),度过冬季后,拜占庭军发起猛攻,3月6日攻入该城。

整个汉达克斯城遭到掠夺。清真寺和城墙被拆毁,穆斯林居民要么被杀,要么被卖为奴隶,克里特的最后一任埃米尔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舒艾卜(英语:Abd al-Aziz ibn Shu'ayb)(希腊语称Κουρουπᾶς)与他的儿子努曼(al-Numan,希腊语称Ἀνεμᾶς)被俘,将他们送回君士坦丁堡后,尼基弗鲁斯举办了凯旋式。拜占庭帝国辟克里特岛为克里特军区,剩余的穆斯林居民在悔过者尼孔(英语:Nikon the Metanoeite)等传教士的工作下皈依基督教,其中就包括前埃米尔之子阿内马斯(英语:Anemas (died 971)),他进入拜占庭军队,参加了970-971年对抗罗斯人的战争(英语:Sviatoslav's invasion of Bulgaria),并在多罗斯托隆(英语:Siege of Dorostolon)战死。

由于缺乏穆斯林统治的内部资料,克里特埃米尔国的前期历史仍处于迷雾之中。而且目前也没有发现穆斯林时期的重要考古遗迹(可能是961年拜占庭收复后故意破坏),只有一些地名体现阿拉伯人的影响。这影响了学者看待穆斯林治下的克里特岛的方式,他们只能主要依据拜占庭史料,站在拜占庭的角度,视克里特埃米尔国为“海盗巢穴”,靠海盗行为和奴隶贸易生存。

另一方面,穆斯林史料中关于克里特埃米尔国的史料较少且十分零散,但却将其描绘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国家,拥有正常的货币经济,广泛开展贸易,其首都汉达克斯(今赫拉克利翁)甚至算得上是个文化中心。埃米尔国铸造的金币、银币、铜币有许多留存至今,重量和纯度几乎保持恒定,证明其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在穆斯林治下,克里特岛与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埃及开展了广泛的贸易,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维持一个独立国家的需要以及进入穆斯林世界市场的机会促使农业变得更加集约,甘蔗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引入克里特岛。

目前还不清楚穆斯林入侵后岛上基督教徒的命运,传统观点认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转信伊斯兰教,就是被驱逐。但穆斯林史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克里特岛上的基督徒作为从属阶级继续生存,和穆斯林征服其他地区后的做法相同那样,但这份史料也提到,安达卢斯人、新近的移民、改信者或他们的混合后代构成岛上人口的大多数。另外,拜占庭史家执事狄奥多西(英语:Theodosius the Deacon)记载,乡下的克里特人没有土地,居住在岩壁和洞穴之中,在首领卡拉蒙特斯(Karamountes)的带领下离开山区,前来支援被尼基弗鲁斯围攻的汉达克斯。情况似乎是,穆斯林和改信者在城市中占有主导地位,但乡下的基督教居民似乎并没有受什么影响。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的记载中有埃米尔们的名字与继承顺序,而各个埃米尔发行的硬币是确定他们的身份、统治时间的主要依据,部分统治者的统治时间只能大概估计:

相关

  • 伊戈尔·列昂尼多维奇·基里洛夫伊戈尔·列昂尼多维奇·基里洛夫(俄语:И́горь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ири́ллов,1932年9月14日-),苏联时期的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台主持人,1961年起曾任苏共委员。197
  • 极限集合在数学领域,特别是对于动力系统的研究中,极限集合(或称极限集、极限点集)是一个动力系统在时间趋于无穷的时候的极限点的集合。极限集合有两种,分别是时间正向流动至正无穷时的极
  • 罗斯·特里尔罗斯·特里尔,中文名谭若思(英语:Ross Terrill,1938年-),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历史学家和记者,现居美国。特里尔是中国专家,专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他曾多次在美国国会作证,撰写了
  • 崇厚完颜崇厚(1826年10月7日-1893年3月26日),完颜氏,字地山,号子谦、鹤槎,清朝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同治年间处理对外国事务的重要大臣。崇厚为河道总督麟庆之子,道光五年九月初七日
  •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或译塔德)(1843年3月12日-1904年5月13日)(法语:Gabriel Tarde),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著有《比较犯罪学》、《模仿律》、《社会逻辑》、《社会
  • 索非亚尼·布法尔索非亚尼·布法尔(Sofiane Boufal,1993年9月17日-),是一名摩洛哥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司职攻击中场,他曾于法国足球甲级联赛里尔效力。现时效力法甲
  • 埃里克·坎通纳埃里克·达尼埃尔·皮埃尔·坎通纳(法语:Éric Daniel Pierre Cantona,1966年5月24日-),法国马赛出生,已退役法国足球运动员,他是法国足球传奇巨星之一,因效力曼联时有惊人的演出而被称为“老特拉福德大帝”或“简大帝”。坎通纳为曼联在5年内4次夺得英超联赛冠军,其中两次是为英格兰超级联赛及足协杯双料冠军(1994年、1996年),坎通纳在曼联结束其足球运动员生涯。1996年当选英格兰足球先生,2000年被选为世纪最佳球员。坎通纳早年出身于法国俱乐部欧赛尔、效力过马赛等多家法国俱乐
  • 潘海东潘海东(1974年-)是一位中国企业家,互动百科的创建者,现为互动在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和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有媒体称他为“中国维基之父”,但实际上潘海东和互动除了言论,并未实质参与包含维基百科在内的维基项目。1974年出生于四川达州。于1991年进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电子系就读本科。1995年起他在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攻读硕士。1998年他又进入美国波士顿大学系统工程博士课程就读。2002年毕业后回国。在美留学期间,他还曾任哈佛中国评论共同主席、麻省理工学院人
  • 艾伦·格拉芬艾伦·格拉芬(英语:Alan Grafen,1956年-)是一位英国动物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生于苏格兰的多勒,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导师理查德·道金斯,现为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教授。
  • 让-吕克·拉沙摩里纳让-吕克·拉沙摩里纳(Jean-Luc Rasamoelina,1989年10月4日-)是一名安哥拉划船运动员,主攻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主要搭档为安德烈·马蒂亚斯。